正文 巴黎一瞥(1 / 1)

飛機在奧雷機場上空盤旋、下降。看見了夕陽下塞納河的閃閃波光。遼闊的大平原,樹木蔥蘢。巴黎隱藏在大片綠蔭之中。

我們中國作家代表團剛剛結束了對阿爾及利亞的訪問,而橫越地中海取道巴黎回國。在這裏等候中國民航的班機,有三天時間正好參觀一下這個被人譽為“西方櫥窗”的世界名都。

三天時間真太匆促,隻好擇其重點遊覽、參觀了。我們先到了舉世聞名的巴黎聖母院。這裏是人山人海,薈萃了各種膚色的遊人。讀過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看過根據小說拍成的電影,現在給人的感覺,她並不是那般的宏大,那般的神秘。聖母院前麵的廣場並不開闊,一麵臨水(塞納河從這裏流過),三麵環街,車水馬龍,商店林立。聖母院被包圍在塵俗之中,與東方世界那種深山古刹迥然異趣。然而,這隻是跨出汽車時一刹那的感覺,及至走近她時,卻立即被她的峻拔而和諧、莊嚴而明麗所震懾了。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並不曾使她憔悴。隨著人流踱入院門,又不由得被一種宗教的氣氛所包圍,使我這個無神論者頓時生出肅穆的感情。這感情來自那尊聖母像麼?她那種超凡脫俗的聖潔,那種落盡人間煙火的溫馨,那種端莊溫柔……是的,百聞不如一見。對於許多現代人來說,此刻感受到的,也許並不全是宗教感情,而是被這空前絕後的藝術傑作所傾倒。

協和廣場位於城市中心。來到協和廣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頂天而立的方尖碑。這是拿破侖的驕傲。他占領埃及後,從埃及盧克索廟把這數百噸重的石頭完整地運回巴黎,豎立起來,向世人顯示他的功勳。我想:在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中,不知有沒有埃及人,不知埃及人看到作何感想。協和廣場連接著的大街,就是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這就是出現在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大師們筆下的香榭麗舍田園大道。那時候,每當日落黃昏,王公貴族在這裏跑馬,癡男怨女在這裏幽會。昔日的一帶森林,如今已是一條長一千多米的繁華大街。街道寬闊在百米以上,可並行十輛汽車。兩旁種著參天的栗樹,把大街與人行道隔開。豪華的百貨公司、門楣氣派的大銀行、服裝店、電影院、夜總會和咖啡館,裝點著這條大街的繁榮。人行道上川流不息的遊客,服飾各異。男人們並不都穿西裝,不少人穿著寬鬆的襯衣或汗衫,隨隨便便,顯得自在瀟灑;而女人們,簡直就不見兩個穿同樣服裝的。巴黎時裝本來聞名於世界,而世界各地的人們又以各自的服裝樣式來此比較。這實際上是一個世界性的時裝展覽了。

走完香榭麗舍大街,便望見凱旋門矗立在星形廣場的中央。凱旋門並不高,不到五十米,但它建築在寬闊而地勢較高的廣場中央,便顯得是一個龐然大物了。它的東西兩麵有四組巨型雕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呂德的《馬賽曲》,過去曾在照片上見過多次,如今得以目睹,不禁使人肅然起敬。

在盧浮宮內迷宮一般的陳列室裏,我終於看到了那幅《蒙娜麗莎》的原件。這幅畫前攔著鐵絲網,還另有守衛人員看守。在中心陳列室,還有安格爾的《泉》、米勒的《拾穗者》等大批稀世珍品的原件。盧浮宮建築宏偉,宮室繁多,如果打算看完全部展品,據說得花一個星期。然而在我的記憶裏,沒有任何一次參觀畫展可與這次盧浮宮半日瀏覽的感受相比較,它與整個巴黎給我的印象將長久地留在我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