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希望我給這本書寫一個序,按理說一本書的序言就是說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大體分為哪幾個部分,分別講了什麼,最後還要寫一些要感謝的人。我覺得這個套路有點過時,因為講了什麼,翻幾頁看一下目錄就行了,何必要再重複一遍?所以,我在序言裏就講影響我的價值觀的電影和書。
說到價值觀,有的人可能要笑了:都什麼年代了,還講價值觀?雖然這本書的副書名是“我的互聯網方法論”,但這並不是按圖索驥的說明書。你如果認為讀完本書就會做產品了,就能向互聯網轉型了,對不起,真的是做不到。趙括把兵書讀了千百遍,在紙上推演了千百遍,到了實際的戰場上,還是一個輸。因為無論是做互聯網產品,還是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能不能做得成,是看你能不能創新。而能不能創新,除了靠你的技能、閱曆、領導力,當然還有運氣,一個重要的元素,是什麼價值觀在影響你的大腦。麵對強大的勁敵,你不敢狹路相逢勇者勝;或者,你熱衷於拉關係、走後門,夢想著整合資源;再或者,什麼熱你幹什麼,什麼時髦你追什麼。如果你是這樣的價值觀,再有錢也做不成。
看一個人是不是具備創新力,先看一點,是不是敢想敢幹。這是我的第一個價值觀。我1990年上大學,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讀了一遍《矽穀熱》,研究生期間我又買了一本,把它當成自己的《聖經》。那本書裏講的是矽穀創業故事,但你能感受到的更多是那種典型的矽穀氣質,就是一幫毛頭小夥子,想做一件產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屋子裏車庫裏就敢幹。蘋果、微軟、英特爾,這些今天的大公司,剛創業的時候都是年輕人憑借一種渾不凜的勁兒衝起來的。他們通過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產品改變了上億人的生活,同時自己也賺得了財富,實現了財務自由。
這種敢想敢幹的精神,還體現在敢於挑戰大公司上。當年個人電腦領域,占壟斷地位的是IBM公司。蘋果挑戰IBM,直接在報紙上發廣告,指名道姓地說歡迎IBM來競爭。它發布的那則《1984》視頻廣告,是一個女孩子拿著大錘砸爛了象征著IBM的大屏幕。像這樣的挑戰,你看了以後就會很激動。但不好意思,在中國你要挑戰大公司,很多人會指著你說你破壞行業和諧,說你沒事挑事。
這本書教給我的第二個價值觀,是在互聯網裏幹,做什麼都不如做一件產品改變世界來得徹底。做出一些別人沒有做出來的產品,讓這種產品能夠影響很多人,能夠改變很多人的生活,這樣才值得尊敬。人的最大成功莫過於此,而不是當上中國首富。但在中國的互聯網環境裏,你通篇讀到的,都是誰把公司賣給誰了,賣了多少錢;哪家公司上市了,產生了多少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老板身家多少億美元。
第三個價值觀,就是要與眾不同。按照蘋果的說法,就是“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不是說不可以借鑒別人的東西,其實科技進步的過程,就是互相借鑒和學習的過程。如果你做不出偉大的發明,那仍然可以從一點小創新做起。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和別人做得不太一樣,甚至有時候要反著來,而不是隨大溜,什麼時髦跟什麼。其實,從市場競爭來看,這是一種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從人文角度來看,你跟別人不一樣,那你才有存在感呀。
所以,我比較喜歡看那種挑戰極限、挑戰權威的電影,比如《黑客帝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不是因為飾演主角的基努李維斯長得很帥,而是有一些人麵對強大的敵人,試圖去挑戰,去改變命運。
還有一部電影,名字忘了,說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洛杉磯官匪勾結,一手遮天,整個城市被他們控製,很多警察和法官都被收買。然而,有一些具有正義感的警察,決定以卵擊石。在強大的敵人籠罩下,他們不能暴露警察身份,組織起小分隊,在基本上毫無勝算的情況下,粉碎了龐大的犯罪集團。這是美國曆史上真實的例子,這裏麵傳遞出來的價值觀看了會讓人激動。但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中,他們可能會被認為很傻,不識時務。最後,有個人問一個警察為什麼幹這件事。他回答說:我希望20年之後,我孩子問我當時做了什麼,我至少可以說我還是做了那麼一點事的。
這本書看完,如果你能點點頭,說這本書寫得還可以,能說得出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的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等,我覺得算是及格了。如果你讀完後心裏有一種激動,就像當年我讀《矽穀熱》一樣激動,我覺得你肯定是領悟到了影響我的那些價值觀。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成功,但我可以說你正處在正確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