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誌名淨第六犢子梵誌第七納衣梵誌第八弘廣婆羅門第九阿難為魔所嬈事說阿難初為侍者緣起為須跋陀說法
憍陳如品下
複有梵誌名曰清淨(至)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案。僧亮曰。聞常無常。並是倒。不知倒之所由。故問也。寶亮曰。論義更無所執。直捉六十二見。來問也。佛即為說所以離六十二見之方。於是而悟羅漢道。
梵誌言瞿曇眾生知何法故(至)是人能知常與無常。
案。僧亮曰。知何法者。已知病起。次問滅病之方。
梵誌言世尊我已知解(至)諸漏永盡得阿羅漢果。
案。僧亮曰。因在先名故也。果在後名新也。
犢子梵誌複作是言(至)彼若問者當隨意答。
案。僧亮曰。犢子以所見問佛。欲觀其同異耳。外道所見不同。或說無善惡果報。或說有善惡無道。或說有道不修得。或說男得女不得。或說出家得在家不得。或說離欲。得在欲不得。二問也。寶亮曰。亦無定執也。佛所以默者。欲申己之跡。非置答之謂也。
佛言犢子善哉善哉(至)平等雨於優婆塞優婆夷。
案。僧亮曰。三種善不善。及十種善不善者。三是出世。十通世間也。寶亮曰。佛今答起三善離十惡。終斷一切障。成聖道也。
世尊若諸外道欲來出家(至)還其屍所大設供養。
案。僧亮曰。四月試者。外道本異見。假服偷法。皆四月試。如其不爾。不必試也。寶亮曰。如優婆塞戒經雲六月試。蓋隨機故。有此法耳。而犢子出家。於十五日後。方得初果者。感應之道。其事不同。著於此也。
納衣梵誌複作是言(至)善不善身是義不然。
案。僧亮曰。說無因果。所以作闡提者。以其謂善惡有性。不從因緣。非無善惡故也。寶亮曰。尋眾生之始無源。故謂善惡皆自然也。
何以故如瞿曇說因煩惱故(至)皆有自性不從因緣。
案。僧亮曰。第一事。謂先後皆不可一時。以身類一切法。皆無因也。寶亮曰。先作三關難。第一定煩惱。舉身之先後也。
複次瞿曇堅是地性(至)自性故有非因緣生。
案。僧亮曰。第二以空類五大。以五大類一切也。寶亮曰。下舉七事證義也。此第一事。證各有自性也。
複次瞿曇世間之法(至)雲何說言從於因緣。
案。僧亮曰。第三如木不由善惡。而性有曲直之用。五道性有善惡。隨生處而得名也。寶亮曰。第二證以用有定。故無因緣。
複次瞿曇一切眾生(至)一切法中各有自性。
案。僧亮曰。第四以類求物。各有性也。寶亮曰。第三證也。
複次瞿曇如瞿曇說(至)生一切法以自性故。
案。僧亮曰。第五以五塵非貪之因。食嗔自生也。寶亮曰。第四事也。
複次瞿曇我見世人(至)各有自性不由因緣。
案。僧亮曰。第六謂。若有因。不應一同。而得苦樂二果也。寶亮曰。第五事也。
複次瞿曇世間小兒(至)一切諸法各有自性。
案。僧亮曰。第七謂。憂喜無因也。寶亮曰。第六事。
複次瞿曇世法有二(至)有自性故不從因緣。
案。僧亮曰。第八是故外計。虛空有用有名。莬角無用無名也。寶亮曰。第七事也。七事悉是證自然耳。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同五大者無有是處。
案。僧亮曰。先破第二。明諸大無常。故無性也。寶亮曰。若使萬法。從五大者。萬法無常。五大亦應無常也。
善男子汝言用處定故(至)說一切法有自性也。
案。僧亮曰。答第三也。若名義有因。實亦有因也。寶亮曰。答第二也。明竹木初生。本無箭鎙之性。工匠乃成。豈非因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