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亂世逢春,天陰也戰,晴也戰。九州,也不過像個破蟋蟀罐子,奄奄的城樓、城郭,城外不見草長鶯飛,城內不聞笑語笙歌,四處皆是傷殤。

在這傷殤之中,國亡算是常事。而那年霜降,元國國破竟成了傳奇。

成王敗寇、陳辭濫調是曆史,恩怨糾葛、蕩氣回腸的叫故事。似乎自古以來,史官筆下隻有曆史,沒有故事,所謂的故事也隻剩下一個輕描淡寫的結局,譬如“慶武元年霜降,元破。是日,禮斌公伐元,萬軍圍城,然至城中不見(元)哀公,唯得哀公一親箋。元軍無策,乃降”。

元國就那樣滅了,滅的太安靜,當禮國大軍圍城時,元國國君非但不抵抗,且隻留下一封書信,連人都沒了去向。

那是兩國國君唯一有史可循的交集,而這場兵不血刃的國殤究竟是為何,元國國君去了哪裏,信箋中寫的又是什麼,這些秘密令世人沉浸不已,卻都逃過史官的筆,成了眾說紛紜的故事。

霜降那天的事至今已時隔多年,可傳奇越是久遠,人偏偏越要猜度。你猜,我猜,他也猜,有正義之士自信猜得通徹,自覺肩負鑒史重任,稗官野史就由此而生,生生不息,甚至千百年後還不乏人津津樂道。劇本子、傳奇、小說太多,大家說的插曲不一,但大體無外乎是同一件事:禮國國君是女人,元國國君是男人,男人和女人間,自然總有、總有太多牽扯。

理不清的牽扯,扯來扯去,似乎在霜降那日被元國國君一筆勾銷,然而他寫下的那幾個字,若要說清其中的原因,怕是要倒退到琉國國破之日。

那一天,是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