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五)(1 / 1)

大乘頓教頌並序

入法界者了乎心,達本源者見乎性,性淨則法身自現,心如則道體斯存,天地不能變其常,幽明不能易其理。粵有無明郎主,貪愛魔王,假虛空以成因,蘊塵勞而成業。是以能人利物,妙力無邊,演八萬四千之教端,闡三十七道之法要。故有摳迷悟頓漸細指師,細之上下恐有脫文。又按,樞疑當移在細下。悟之乃煩惱即菩提,迷之則北轅而適楚。其漸也,積僧隻之劫數,猶處輪回;其頓也,如屈身之臂頃,旋登妙覺。由此高礭遠則遠焉,誰其弘之?則我荷澤和尚,天生而智者,德與道合,源將並年,在幼稚科,遊方訪道,所謂諸山大德,問以涅盤本寂之義,皆久而不對,心甚異之,詣嶺南,複遇曹溪尊者,作禮未訖,巳悟師言,無住之本,自慈而德,德恐當作得。尊者以為,寄金惟少,償珠在動,付心契於一人,傳法登於六祖。於以慈悲心廣,汲引情深,昔年九歲,已發弘願,我若悟解,誓當願說;今來傳授,遂過先心,明示醉人之珠,頓開貧女之藏。墮疑網者,斷之以慧劍,溺迷津者,濟之以智舟。廣本深源,鹹今悟人。明四行以示教,弘五忍以利喜,不乾於祖者,斯之謂歟。然則心有生滅,法無去來,無念則境慮不生,無作則攀緣自息。或始覺以滅妄,或本覺以證真,其解脫在於一瞬,離循環於三界,雖長者子之奉蓋,龍王女之獻珠,此之於此,複速於彼,所謂不動意念而超彼岸,不舍死生而證泥盤,係頓悟之致,何遠之有?釋門之妙,鹹在茲乎!於是省閣簪裾,裏閈耆耋,得無所得,聞所未聞,疑達摩之再生,謂優曇之一現,頌聲騰於遠邇,法喜妙於康莊,醫王大寶,自然而至。弟子昧道懵學,幸承奧義,昔登迂路,行咫尺而千裏;今蒙直指,覽荒裏於寸眸;翰黑不足以書懷,軀命寧堪似酬德;輒申短頌發明,要亦猶培塿助蓬瀛之峻,畎澮增漸渤澥之深,吾儕學者,庶斯達矣。

杳冥道精,清淨法性,了達虛妄,堅修戒定。

奉戒伊何?識其本性。修定伊何?無念自淨。

克勤慧用,方除法病;虛鑒不疲,霧埃莫映。

朗如秋月,皎若明鏡;不染六塵,便登八正。

大道好夷,而人好徑;喜遇其宗,倍增欣慶。

稽首歸誠,虔心展敬,頓悟妙門,於斯為盛。

唐貞元八年歲在未,沙門寶珍,共判官趙看琳,於北庭,奉張大夫處分,令勘訖,其年冬十月廿二日記。

唐癸已年十月廿三日比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