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附:“紅色記憶”重走新四軍浙東戰役之路社會實踐活動特別策劃(2)(1 / 3)

張濟惠老戰士則從生活細小處,呈現了他眼中的戰爭年代,詮釋了堅強不屈的戰鬥精神:“新登戰役開打的時候,醫療隊就住在我的家裏,我當時就在家。我看著醫療隊救治傷員,為他們包紮,但是他們中沒有一個叫痛的,也沒有一個垂頭喪氣的。盡管新登戰役犧牲了這麼多戰士,犧牲了200多人,700多人被打傷,但是大家還是堅強不屈的,傷員包紮好了就又上了前線。醫護人員是很樂觀開朗的,傷員也是很樂觀開朗的,沒有人覺得這戰役打得很艱苦,也沒有人退縮。雖然我當時沒參加新四軍,但是這個精神讓我很受感動。今天在車上,大家都在休息,我卻很興奮,因為今天駕駛員開過來的這條路,就是當時新登戰役撤下來,撤到孝豐的路。(部隊)就在那個大山裏,當時是沒有這樣的路的,大家都是步行的,真的很不簡單。”張爺爺的笑容還是很爽朗,講到興起處還手舞足蹈起來,他動情地說:“這一切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共產黨、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那個時候也體現出來了,就像當時犧牲的戰士很多,人應該是越來越少的,為什麼隊伍反而壯大起來了呢?就是因為撤退的時候,當地的民眾是非常支持的,就像我的同學,都感到新四軍是正義的、抗日的,是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所以有點知識的都願意參加。

新四軍退下來的時候經過我們村莊,一個放牛的都參加了,給地主當長工的也參加了,在城裏參加的人就更多了。部隊一路退下來,一路都是有人參加,隊伍自然就壯大了。正義的東西才能夠從小到大,沒落的東西往往從大到小。大家都參加是一個趨勢,是一種精神。那時候新四軍的部隊還是很艱苦的,武器尤其匱乏,一個人呢隻有五發子彈,剩下的那些都是糊弄敵人的假子彈,說說是‘小米加步槍’,但步槍也不是人人有的,估計是三分之二的人有。主要武器還是刀和紅纓槍。這樣對抗國民黨部隊,十分困難。退下來的時候,新四軍還做了幾件好事。當時老百姓沒東西吃,新四軍就把國民黨和地主的糧倉都開倉,就讓窮苦人來領糧。到了安吉孝豐這個地方,部隊自己也沒有糧食了,就到山上挖毛筍,拿筍當糧食。毛筍吃多了很容易便秘,有士兵坐在地上就再也起不來了,一方麵可能是因為餓,也可能是因為毛筍吃多了,腸胃受損。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四軍還是把糧食先給老百姓吃。那天,學校裏有個座談,要求學生愛國,我就體會到這個部隊的愛國有幾個表現:比如抗美援朝的時候,我們師從團長到士兵要抽人組成一個團去援朝,全師沒有一個人不打報告(參戰)的,包括我。我們還寫了血書,要求抗美援朝。最後呢,全師抽了一個團的人去援朝,被點到的人很高興,不點到的人反而有意見。我沒輪到,還因此生了三天的悶氣,心想怎麼沒點到我。朝鮮戰爭是非常艱苦的,但為什麼整個部隊,不僅僅是個人,都有願意參戰的情緒呢?就是一種精神。

現在學校裏常說的愛國就是鐵軍精神,就是愛國精神,不怕犧牲,不怕艱苦。(去)越是困難,越是艱苦,越有危險的地方感到越光榮。這種精神就很好。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我們整個部隊都要參戰了,就要考慮誰能去,誰不能去,不能去的要留在後方。領導根據朝鮮戰場上的情況,就表示‘女同誌不要去’,就動員女同誌下前線,但是完全動員不了。直到領導說了‘你們去了要給部隊帶來麻煩的’,才把她們壓下去。而她們就說:‘我們絕對不給部隊帶來麻煩。’最後除了身體很差的,男的女的都去了。文工隊的女孩子也表態,不給部隊添麻煩。部隊在安頓的時候給大家發棉衣、糧食、槍、手榴彈,考慮到女孩子負擔不能太重就不給她們發,她們卻堅決不肯,就說:‘你們拿多少,我們就拿多少!’我那時在營裏工作,負責馬車,就是誰東西拿不動了,不能走了,我就把他們送到車上。首先,我的背包、槍、子彈從來沒放在馬車上,而小姑娘們盡管嘴巴很硬,但走到三八線畢竟有幾千裏地,確實非常辛苦,看著她們背不動了,我讓她們把背包放上來,她們就是不肯。這就是一種精神。部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就是靠這種精神。”

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曆讓張爺爺終生難忘。他是負責記錄戰況工作的,住在一個朝鮮家庭的一間茅草屋裏,當時這個家庭共有五個成員,其中有兩個女孩,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男嬰,張爺爺也成了這個家庭的一員。每逢中國節日,誌願軍的每個人都會發兩瓶二鍋頭和一些甜點,張爺爺都把這些送給了這個家庭,而他們對張爺爺的舉動非常感激,並將禮物視為珍品。一日,張爺爺出門辦一些事情,走回來的時候已是夕陽西下,遠遠地看到一個山坡站著一個小女孩,定睛一看,原來是這個家裏的孩子正在那裏等著他。張爺爺加快了速度,趕到了女孩的麵前,女孩羞澀地將緊緊捏在手心的朝鮮打糕用雙手遞給了他,並示意他吃,張爺爺看著黑乎乎的打糕,這才緩過神來,原來今天是朝鮮過年的日子,家裏將打糕做好後,小女孩帶著打糕早早地在這裏等候,由於等了很久,女孩放在手心的打糕被汗水浸濕,打糕也被握得黑了一圈,張爺爺抑製住了眼淚,將打糕塞進了嘴裏。安詳平靜的日子總是被戰爭無情地摧毀,翌日,美國軍隊在村莊的上空扔了很多顆炸彈,張爺爺住的房子附近也遭殃了,很不幸的是,那戶朝鮮人家的兩個小女孩死了,小男嬰被媽媽綁在了身上,頭耷拉著。張爺爺告訴孩子的媽媽,這樣背著孩子,孩子會很痛的,她撫摸了孩子一下,表情很絕望地示意張爺爺,背上的孩子也死了,她隻是不想這麼快地失去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張爺爺好幾次都聽到這個媽媽,猛然坐起來,重重地在胸口捶打三下,然後倒下繼續睡。天亮了,村莊的所有居民都集中在了一起,誰都沒有流淚,隻有一個小女孩因為自己的弟弟死了躲在一旁悄悄地抹著眼淚,這一天,很多村民都拿起了家中的農具加入到了誌願軍的行列中來,隨著隊伍的擴大,一直到了雙方軍隊談判停止戰爭,張爺爺離開了朝鮮。張爺爺的口述呈現了朝鮮民族的堅強,也彰顯出我們中國人民軍隊為正義而戰的不屈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