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容(1 / 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八字乃一經之總題。金剛是喻,即金剛寶最堅,萬物不能壞;最利,能壞一切物。般若是法,梵語般若,此雲智慧。此慧之體本寂,即實相般若;此慧之用圓明,即觀照般若。實相之體,生死等法不能到故,喻之金剛最堅,一切物不能壞。觀照之用,能空生死等法故,喻之金剛最利,能壞一切物。此金剛般若,在大部中,名能斷分。則知今喻金剛,唯重能利能空一切法也。

此經從須菩提啟請已去,至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通是用觀照般若之法,不取心佛眾生之相,又照心佛眾生無性,又照心佛眾生本寂,成一清淨菩提心。然現前心佛眾生有實體用,如何得知無性、本寂而不取耶?後以金剛觀察深喻,喻之心佛眾生,皆是有為,如夢幻泡影,則心佛眾生諸法,不待排遣而自空矣。既是本空、本寂,欲何所取?是知行般若時,隻是一味不取。則世出世法一無所有也。

又諸法不是因不取而後無,唯其本無,因妄取成有,但不取,自還本來麵目。是則金剛之名,即夢幻等喻;以夢幻等喻,喻空一切法,故稱金剛喻。經中先法後喻,題中先喻後法。首楞嚴經雲: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如幻即金剛也,三摩提寶覺即般若也。

波羅蜜此雲彼岸到,即到彼岸,以梵語多倒故。蓋般若乃諸佛眾生共有之佛性,眾生不善用,用之見色為色粘;用之聞聲為聲轉;不能超聲色之外,逐境流轉,名為此岸。諸佛善用此佛性,用之照色色空,用之照聲聲寂,能超聲色之外,達境唯心,名為彼岸。是此岸彼岸,非有兩地,同是一境,但超與不超,名為此岸彼岸,是轉名不轉體也。

般若、妄見,亦隻一佛性,因覺不覺,故別其名,亦無實性也。

經之一字,即文句之假名,以貫攝為義,是能詮言教,即文字般若也。依相言,則有喻有法有體有用,差別名義,合之,故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依性言,唯一如如不動清淨菩提心,了無能所、法喻、體用之分也。

此金剛般若經一卷,雖文義重遝,總不出須菩提所讚所請之義。所讚: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所請: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是也。如來所答,先總答菩提心,以酬所請之意。然後展轉發明,使其信受清淨,即見所讚不虛也。

先總答菩提心。從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起,至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止,是也。其中初答降伏其心,即發起大悲,能降伏我心。以大悲,能度一切眾生,若無智運之,即墮生死,故以智運之,雖是滅度無量無數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下,征明其義。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是悲不離智也。

次答雲何應住,即發起大智。於一切法,應無所住。以無所住,能遠離一切相。若無悲運之,即墮涅槃。故以悲運之,雖是不住於相而行布施,饒益眾生,下征明其義,謂何故既行布施,又不住於相,蓋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方是無漏,猶如虛空,廣大不可思量故也。

後結答須菩提問。意謂汝問發菩提心雲何應住,菩薩發菩提心,但應如我所教而住。是真實菩薩,是真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知菩提心無別自體,唯悲智和合,故名菩提心。又大悲降伏我心,即不取心相;大智不住一切法,即不取眾生、佛之相。既不取心、佛、眾生三相,是三相無有差別,同一清淨菩提心也。

上既總答菩提心行相如此,下為發明以見如來護念付囑菩薩之善巧。因總標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雖分示六塵之法,未指陳六塵之法所在何處。故下為指明六塵在處,即佛與眾生也。既六塵通該佛與眾生,不住六塵,即不住佛相、眾生相。

不住,即不取也。不取佛相,即不取樂相,不取出世間法相;不取眾生相,即不取苦相,不取世間法相。從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起,至後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止,是也。其中先不住佛相,佛有福慧二相。從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起,至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止,是不住佛福相,即不取福果也。從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起,至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止,是不住佛慧相,即不取智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