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斯巴達克斯”,任何熟悉羅馬共和——帝國過渡時期曆史的人都不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是,斯巴達克斯的出身卻依然顯得模糊不清,他一生中所作出的部分重大決定仍舊令人難以琢磨,隻能給後人留下一連串的問號。如果用嚴肅的眼光去探究,甚至“斯巴達克斯”這個名字也可能隻是作為一名角鬥士的代號,沒有人知道他具體的出生地和出生年月,部分學者提到他來自色雷斯的梅迪(Maedi)部落。但可以確定的是,斯巴達克斯的角鬥士軍隊最終在公元前71年的西勒河戰役(BattleoftheSilerRiver)中被克拉蘇徹底擊敗,根據阿庇安和佛羅魯斯(Florus)的記載——克拉蘇沒有發現斯巴達克斯的屍體。
從曆史資料看,阿庇安的《羅馬史》中在講述米特拉達提斯戰爭時僅僅簡單地提到了斯巴達克斯;塞克斯圖斯?尤利烏斯?弗龍蒂努斯的《謀略》中,有不下五條關於斯巴達克斯作戰時的策略;還有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克拉蘇傳)中也提到了斯巴達克斯。關於斯巴達克斯的故事,約有三十多位古代作家曾予記述,但保存至今的隻有普魯塔克、阿庇安的概述,薩特留斯、佛羅魯斯、阿羅休斯和李維等人所記載的片段,有些情節甚至眾說紛紜??????因此,斯巴達克斯一方麵很著名,另一方麵卻又形象模糊,自然會因人而異地提出很多疑問,但是究其根本,斯巴達克斯掀起的戰爭其終級目的為何?這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古羅馬奴隸階層始終沒有形成統一反抗壓迫的意識,奴隸沒有爭取權利的傳統,直到他們漸漸成為國家人口的多數,也沒有一次成功地打擊羅馬權貴的統治地位。雖然西西裏已經先後發生了兩次大型奴隸戰爭,但對羅馬權貴而言,起於意大利腹地卡普亞、公元前一世紀斯巴達克斯掀起的第三次奴隸戰爭卻令他們最為印象深刻,意大利遭受了繼漢尼拔兵災以來的第二次傷筋動骨。
這是一場不同於任何戰爭的武力對抗模式,是經過特殊訓練、具備軍事常識的角鬥士掀起的戰爭,也被稱為“角鬥士戰爭”(GladiatorWar)或者“斯巴達克斯戰爭”(WarofSpartacus),它是由一部分在競技場被萬人崇拜、同時社會地位卻又很低的精英分子領導的暴-動,從一開始在模式上就不同於任何形式的戰爭。這場戰爭既不是農民起義,也不是劃時代性的革-命運動,更不是兩個階層之間的利益之爭!整個戰爭過程中充滿了毀滅、血腥、嗜殺與詛咒,但也不乏累累善行和義舉,無法用正或邪來定性,戰爭爆發的動機和起因非常複雜、無法一語概論,但歸根結底,當源自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預言、角鬥士首領早已被眾神所擬定的命運。
肯定有人覺得此種說法很荒謬、甚至是胡扯,但請首先不要用現代人的價值觀念揣度主前普遍信封多神教時期的社會主流思想。荷馬史詩中的《伊利昂》講述的是被眾神操控、人類相互廝殺的血腥場景,一度時期人們隻當神話來看,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則更傾向於將荷馬史詩當作真實記錄來研究。我們生活在科學的時代,既然麵對有些自己都不能解釋的事情,那就更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分析事情,所以,妄下結論、一口否定是極其武斷、不科學的行為,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筆者認為,要讀懂第三次奴隸戰爭或者角鬥士戰爭,不僅僅是要通過曆史書理解這場戰爭的本身意義,更需要深刻“認識”戰爭的領導者斯巴達克斯這個人,因為普魯塔克稱這場戰爭亦為“斯巴達克斯戰爭”,所以,兩者必須結合起來、缺一不可。“認識”的方法還是通過古代記載者的文字,那是每個人都可以查閱但又極其容易忽略的一段信息,這樣一來,話題就又很自然地繞回到了那個令人難以理解的預言上麵??????當然,這些純屬個人觀點、一家之談。
最後要說的是角鬥士戰爭對古羅馬乃至整個西方社會進程的推動作用。它幾乎徹底地喚醒了奴隸的反抗意識、迫使羅馬權貴作出了一些讓步,後來奴隸的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他們除了在身份上依舊是奴隸,但卻實質上過著普通人甚至優於部分羅馬公民的生活,這樣的生產模式奠定了封建製度最終確立的基礎。正是斯巴達克斯戰爭令戰勝者克拉蘇獲得了極高的威望和極大的權力,奠定了克拉蘇與龐培這兩位羅馬共和末期軍事強人同年執政的基礎,使得他們有機會改訂部分法案,促成了前三巨頭的政治聯盟,最終加速了羅馬向帝國時期邁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