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
一
公元前202年,三十三歲的西楚霸王項羽被漢軍圍困在一個叫垓下的地方。不過五年時間,覆滅秦皇朝的百萬雄師隻剩下了八百多人。
那天的天空一定萬分陰霾,甚至和項羽的心情一樣蒼涼。這位戎馬英雄在四麵楚歌聲中開始反思:“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真的完全錯了。
打天下不是當年在蘇州虎丘山玩扛鼎遊戲哪,連這都分不清楚,就沒有資格感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這位西楚霸王到底要“沽”什麼“名”呢?
二
《史記》上說,項羽出生在“下相”,就在今天的江蘇宿遷城裏。
現在,宿遷人心情複雜地在“項王故裏”豎了石坊石碑,連同項王心愛的烏騅石馬,一起陪伴著項羽偉岸的雕像。一棵虯枝蒼勁的老榆樹依然枝繁葉茂,據說竟是二千二百年前項羽親手所栽。
那個地方原來叫“梧桐巷”,滿巷的梧桐樹引來過一位叫虞姬的“鳳凰”,司馬遷惜墨如金,隻寫了三句半,就讓這位沭陽美女永遠活在了男人們心中。
《史記》上還說,項家世代為楚國貴族,叔叔項梁一心想培養這個長得很英雄氣概的侄子,但一心想學“萬夫不當之勇”的項羽,卻書、劍、兵法啥也沒學到位。仗著有一身蠻力,當個大片裏的個人英雄倒算合格。這就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項家叔侄起兵反秦的地方就在今天的蘇州。秦末那會兒,蘇州還是個未開化的“南蠻”之地,民風正好和現在相反,尚武好鬥,三句話不投機就拔劍PK,“日光浴”還是男女一起洗的,一夫一妻製也形同虛設。所以,項羽與叔叔“避仇於吳中”算是找對地方了。
不過,“八千江東子弟”怎麼就聚集在這兩個“新蘇州人”的麾下?
《史記》裏隻有一句話:“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但野史上有故事。
說是杏雨煙花,江南三月的一天,闔閭墓旁虎丘山麓,廟會遊人如織。有沒有塔不知道,即使有也肯定不是今天這個模樣。號稱“幹將莫邪劍法傳人”的吳中劍師桓楚帶著一幫弟兄在廣場上習武,與項家叔侄不期而遇。下來比武的故事江湖上很常見,但桓楚傻透了,以為腰裏插把“湛盧”劍的項羽劍法一定了得,就讓大弟子龍且去比力氣,這不正是項羽的“超級強項”嘛。龍且何人?後來項羽手下一員封侯大將,最後死在韓信手裏。這是後話。
且說龍哥運足氣,一下舉起了廣場上一隻百餘斤的石鼓,當然停留了三秒鍾,然後竟奮力朝項羽砸去!眾人喝彩。項羽被激怒了。隻見他快步走到廟門前的青銅鼎旁,雙手抓住鼎足,一下子將這隻千斤重的勞什子舉過頭頂!並舉著走到桓楚麵前說:“何如?”
據說,廣場上喝彩聲如雷。等項羽把鼎放回原處轉過身時,桓楚當然已是“羞愧滿麵”,他所有的弟子都拜服在地了……
三
“扛鼎”的輝煌勝利影響了項羽一生。這恰恰就是他想作為帝國元首的性格缺陷。其實,在那個尚武的亂世,這樣的人才太容易脫穎而出了。但項羽碰到了劉邦,碰到了連別人的褲襠都肯鑽的韓信,還碰到了蕭何、張良和嫂子床都要上的陳平。項家的“家教”裏肯定沒有教過與這類人對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