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暑七月,泥河灣保護區管理處王希桐主任送來《泥河灣自然保護知識概覽》書稿請我審閱並作序,我借工作之餘從頭至尾認真看了兩遍,欣喜之餘,我的思緒也同編者一樣,飛進了神奇的泥河灣。
泥河灣蘊藏著二三百萬年以來地球演化、氣候變化、古生物演化、人類進化曆史的異常豐富的科學信息,是研究我國第三紀晚期到第四紀的地層、古生物、古人類、古環境、古地理及新構造運動等學科的“天然實驗室”和“地質博物館”,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早在20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就在陽原縣泥河灣村附近進行野外考察,收集和挖掘出大量古生物化石,並以“泥河灣”命名動物群和地層。泥河灣地層沉積厚度大、層序齊全,天然剖麵典型而壯觀、出露完整,地貌景觀獨特而神奇;各時代的動植物化石豐富而多樣,特別是遠古哺乳動物群化石分布集中、數量大、種類多、代表齊全,堪稱哺乳動物的樂園;不同時代的舊石器眾多而珍貴,古人類文化活動遺址豐富多彩、驚世誘人。1948年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大會在確定意大利維拉弗朗動物群及其相應陸相地層作為第四紀早更新世代表的同時,確定我國的泥河灣動物群與意大利維拉弗朗動物群相似,也屬早更新世,兩個地層可以進行對比。1954年在紀念中國周口店猿人發現25周年大會上,我國地質工作者正式把“泥河灣層”地質時代定為早更新世,自此,“泥河灣層”就一直作為我國北方第四紀早更新世標準地層。
泥河灣本身所呈現出的地質遺跡的典型性、自然性、多樣性、稀有性,使其名副其實地成為世所罕見的地質瑰寶,具有極其珍貴的自然遺產保護價值。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一代代科學工作者在泥河灣盆地開展了深入考察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相繼發現了許多化石地點和眾多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其地質年代從幾萬年到二百萬年甚至更久遠,連續性非常好,可謂世所罕見。因此,河北省於1997年建立起省級泥河灣地質遺跡保護區,國務院於2002年晉升其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別是保護區內距今136萬年的小長梁遺址,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見證,於2000年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第一階上。
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既承擔著保護好地質遺跡的重任,又承擔著地學科普的責任。特別是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2011年8月以全票順利通過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科普基地”資格專家評審,同年11月被正式命名授牌,更有責任和義務在保護好地質遺跡的前提下加大泥河灣地學科普的力度。我欣喜地看到泥河灣保護區管理處的同誌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正是為了適應泥河灣科普宣傳工作的新需要,讓泥河灣自然保護知識從專家學者的殿堂裏走出來,變成能讓普通群眾讀得進、看得懂、記得住的科普宣傳知識,他們編寫了《泥河灣自然保護知識概覽》一書。
該書以全新的結構,通過問答的方式、通俗易懂的文字、圖文並茂的形式,深入淺出而又比較全麵係統地介紹了泥河灣自然基礎知識、保護區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知識,人們在茶餘飯後信手拿來輕鬆一讀,便可十分容易地走進泥河灣、了解泥河灣、認識泥河灣,從而讓泥河灣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尋常百姓家。所以,此書必將成為人們了解泥河灣自然知識、到泥河灣觀光旅遊、探尋人類祖先奧秘的通俗讀物和必備工具書。
熱誠期待每位讀者能盡快地走進泥河灣那個神奇的世界!
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邢承國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