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靠文化傳承而延續,靠文化創新而發展。在現代經濟中,文化因素越來越重要,經濟與文化越來越融為一體。未來的全球市場競爭不僅更多訴諸文化軟實力,也要求越來越多的文化原創作為資源變成經濟硬實力。在2010年4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上,發表了溫家寶總理的文章《關於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文章指出,國家的影響力,取決於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但歸根結底取決於文化實力。文化的影響力更深刻、更具滲透性。然而我們許多青年學子缺乏這種文化意識和文化遠見。因此,一些學者甚至理工科的學者身體力行,大力推動青年學子的人文素質教育。比如中科院院士楊叔子,這位成就卓著的機械工程學家,要求他的博士研究生背誦《老子》和《論語》。他說,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國際知名的數學家丘成桐2005年底到華中科技大學訪學並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數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演講中唐詩、宋詞頻頻出現。
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包括理、工、農、醫類大學都相繼開設了“大學語文”課,有些學校作為公共選修課開設,有些學校還作為必修課開設。根據國家教育部的定位,“大學語文”是一門素質教育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麵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現在的大學生文學底子薄,語文水平不盡人意,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不僅對提高大學生的語文修養起到積極的作用,還可以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意識。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很多,本書精選了古今中外的經典名篇,輔以作家介紹、注釋、閱讀提示,以方便學生學習。在篇目選擇上既立足經典,同時又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文化需求。在“閱讀提示”上,力求點到為止,不做全麵分析,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正如吳熊和先生在談到詩詞鑒賞時所說:“藝術鑒賞,應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初學者固然有時不免要依靠旁人的指點,引導入門,猶如旅遊有時需要一個好的導遊一樣。但旅遊的目的並非在於欣賞導遊,而是要直接欣賞真實的佳麗山水。鑒賞詩詞,也應重在心靈的感悟,領受到美的愉悅。這是隻能得之於己,而不能一一求之於人了。”(《唐宋詩詞評析詞典》前言)
當然,不隻是詩詞鑒賞如此,所有的文學鑒賞都需要讀者用心靈去體驗作品的內在神韻,欣賞者的心靈與文學作品所傳達的內在意蘊產生深層次的契合,欣賞者便能進入一種心領神會的愉悅的境界。另外,許多“大學語文”教材外國文學作品很少,有的甚至幹脆不選,本書則加重了外國文學作品的比例。這樣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獲得多方麵的文學養料和思維啟迪。
我們的生活需要文學的滋潤,優秀的文學作品給人以智慧,使人變得高雅,有品味。本書不僅可以作為“大學語文”課程教材使用,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學習的教科書。
本書由張衛中教授撰寫中國文學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部分,孫福軒副教授撰寫唐宋部分,黃先義老師撰寫元明清近代部分,錢誠一教授撰寫現代文學部分,唐濛老師撰寫當代文學部分,王豔、戴紅紅兩位老師撰寫外國文學部分。全書最後由張衛中教授審定。
作為教材,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對前人和同行的成果,多所借鑒,書後附有主要參考書目,另外還參考了其它許多的著作,未能一一列出,在此深表感謝。
由於大家的努力,本書得以出版。也由於多人參與編寫,本書的風格難免有不一致的地方。錯誤也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朋友批評指正並將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我們,以期下次修訂時,本書能更加完善。
編者
2011年1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