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瀟灑的劉誌湘新近從外埠調入湖畔中學,任初一年級的語文教師。
一日,他在初一(2)班講授寫作,布置學生寫一篇作文。題目可由學生任選,內容是寫自己家庭的人和事。另外還有兩個要求,一是真實,二是反映光明麵。
數天後,劉老師在批閱作文時,發現該班學生的寫作基礎不錯,佳文不少。特別是一位名叫黃小凡的男同學寫的《鮮花盛開的陽台》一文,文筆流暢,選材別致,很動情,很有感染力,惹得他喜滋滋直咂嘴。他拿起紅筆,給這篇作文打了滿分。
翌日,在上課時,劉誌湘把黃小凡的作文當範文,叫班上普通話講得最好的張雅莉同學朗讀。
坐在前排的張雅莉回頭朝後排的黃小凡投去羨慕的一瞥,亮起嗓子就讀起來。
溪水般清亮的聲音:“我家有個陽台,朝南。我真喜歡這個陽台。我家的陽台,委實是個‘風景包廂’。站在陽台上,可以看到許多好風景。早晨,眺望日出;夜晚,欣賞月色……”課堂上非常靜。黃小凡端坐,兩眼似乎有點潮濕,神情極專注。
張雅莉繼續朗讀:“我爸爸是個忙人。他就是在最忙的時候也要抽暇到陽台上活動活動。他在陽台上種了許多花,有蘭花、菊花、茶花,有石竹、月季、海棠,還有一盆紫羅蘭。月月有鮮花盛開,天天有清香撲鼻,真是一個群芳爭豔的小天地。有一次,爸爸問我喜歡什麼花,我說,我喜歡紫羅蘭。爸爸問我為什麼喜歡紫羅蘭,我說,我喜歡紫色——紫色莊重而深沉,是一種紀念、緬懷的顏色,是一種追求、憧憬的顏色。爸爸聽了後,笑了。”
劉誌湘老師聽到這裏,也笑了。他也喜歡紫色。他在外埠的舊宅後院原先也有許多紫羅蘭,後來多次搬家,全丟了。他想在新居的陽台上再種一些花。在張雅莉同學往下朗讀時,他走了神:什麼時候作一次家訪,黃小凡的家當然不能漏掉;向他家要一支紫羅蘭——這花賤,插一支在泥裏就能活。這恐怕算不上“索賄”,隻折一支……
這天,劉老師查了黃小凡的家庭住址,上了路。
大街。小路。深巷。泥牆。一律老式的平房。
劉老師經過一番曲裏拐彎的運動後,終於找到黃小凡的家。大惑。
“你家搬了?”劉老師問。
黃小凡低頭:“沒……”
“陽台呢?花呢?”劉老師心裏的疑問越來越大。
黃小凡引劉老師走進內室,邀坐,沏茶。家長都不在家。
舉目四望,這是一間狹小而整潔的老平屋。突然,劉老師的眼睛一亮:黃小凡的單人鋼絲床床頭的牆壁上有一幅油畫。畫麵是陽台,陽台上擺滿色澤鮮豔的花,有陽光投進。這畫景和他作文裏的描繪十分相似。
劉老師端詳牆上的畫,愣住了。
黃小凡的眼眸裏有淚花閃動:“劉老師,我錯了,我家沒有陽台,我……沒有講真話,我是照著畫裏……”
原來,這幅畫是黃小凡的爸爸特意為兒子畫的。他爸爸是個獨臂畫家,在殘疾人福利工藝廠工作。要住上有陽台的新樓房,恐怕是他們父子兩代人的夢吧。
劉老師的心底湧上一陣陣熱浪。他緊緊抱住黃小凡,淚橫流:“不,孩子,不怪你……好好讀書吧,這鮮花盛開的陽台會有的,會有的。老師我也喜歡紫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