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後記(1 / 1)

雖然我認為文字在這個世界是微小的——比我本身還要微小,但我的這本書,還是用了《世界屋脊之書》這個不微小的書名。這部拙作看上去也像一部“大散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所描述的地域本身的崇高——至少在這個小小寰球,它配得上人類的仰望。

散文與個人生活的關係尤為密切。它是個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蹤最真實的記錄。它是最“紀實”的文體。這本書就是我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我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時留在記憶中的點滴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很少想起這些群山。正如法國作家克萊齊奧所說:“遙遠的美,人不能觸摸,如夜空中的星辰,或如晨曦。它到達了路的盡頭,越過了有限世界的門檻,進入不可逾越的區域。”

是的,在我沒有登臨世界屋脊之前,它隻是一個名詞,我沒有想過它和我有何關係,它的博大使我感覺不到它對我的塑造和養育。現在,我有了一個通過自己拙劣的文字向那至高之地表達敬意的機會。

1996年,我從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畢業後,曾直接到帕米爾高原工作和生活過三年,離開之後又多次前往那裏。我去過高原上的眾多溝壑,在很多氈房和冬窩子裏吃過肉、喝過酒、睡過覺。我還先後在1999年、2001年、2007年因采訪或工作的原因,三次前往喀喇昆侖和西藏阿裏——雖然我每次都將這些旅行視為畏途,但現在,卻成了我記憶中最美好的回憶。所以,這些文字也是我對我那帶有輝煌特質的世界屋脊之旅的一次紀念。

這些文字是我從1998年到2000年斷斷續續寫成的,時光流逝,恍然已過十年。在這十年間,我有了家庭,有了兒子;在這十年間,我遠離了故鄉,失去了祖母和父親。親人的去世,使我備感孤單。而我在那些年裏,年少輕狂,萍蹤萬裏,無視親人的養育、慈愛和嚴厲,直到他們從這個世界離開,棄我於洪荒,我才知道那是我再也不可能擁有的財富。

可能是未能盡孝的慚愧,也可能是害怕人世間的孤獨,我一直不相信我的祖母和父親已離開我。在我的感覺中,他們還在故鄉勞作,還在盼我回去……

這本幹淨的書適合獻給我的祖母和父親,適合獻給更早離開我的祖父,適合獻給我敬愛的母親。我想說,我愛你們,我是你們用貧寒養育的孩子,這是我永難報答的恩情。

這些文字寫成後,我再沒有管它。我沒有把它在整體上看做一件作品。它像我的一件私人物品——適合蒙上灰塵,慢慢變舊。直到2004年,我學會在電腦上寫作後,才把它整理出來,進行了潤色、加工,使它多了一些“文學的優美”。其中的一些篇章才陸續在《讀書》、《中國作家》、《芙蓉》等報刊發表。雖然我在2001年寫過一本記述自己從葉城到阿裏行程的遊記《眾山之上》(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那隻是我的旅行筆記。所以,《世界屋脊之書》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

因為和我的朋友、同學王大亮先生的一種冥冥之緣,此書經他之手,在十年之後得以莊重出版,真是我的幸運。他認真負責的品格使我常感慚愧,這次亦然。凡書中涉及的曆史地名、事件、人物、民俗的諸多地方,都得到了他仔細的校正,在此要特別致謝!

另外,該書除了配有我拍攝的照片外,還使用了我的攝影家朋友陳誌峰、段離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為我的書增添了光彩,在此深表謝意!

作者

2008年10月15日於上海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