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5.匿名信——官場的灰色消費(1 / 2)

根據長期的經曆和觀察,在我看來,官場的消費是有顏色區分的。譬如,當代中國的腐敗官員,均跟“情婦”(情婦這個標簽貼到我們腐敗官員找的女人身上其實很不貼切,與他們之間的錢權買肉的實際有距離,克林頓與萊溫斯基是情夫情婦關係,因為他們沒有拿美國國庫裏的銀子作籌碼,也沒拿工程項目之類的做交易)有關聯,這就是一種灰色消費。還有,血親關係,即所謂的龍鳳種,還有裙帶關係、門徒關係,等等。官場的灰色消費,在很大程度上與潛規則配套。

我今天想著重說說匿名信在官場裏的流通。

我們來做個社會測量——當今中國的大大小小官員,沒被匿名信告過的有幾人?說得更清楚一點,各個級別(從科級到省部級,不論政府或者黨內)的正職沒被匿名信告過的有幾人?各級別(範圍同上)的副職沒被匿名信告過的又有幾人?

這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

如果從道德的層麵來想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有太多的人叫“懦夫”,少了正麵單挑的勇氣,多了暗地裏放冷箭的陰險。但這樣說有失偏頗。寫匿名信告發的並不都是心理陰暗,他們是怕出師未捷身先死,卻使賊人笑滿懷。許褚式的受傷陣亡,不合算。除去這一部分人,結論就成立了。當然,除去了這部分人,其餘寫匿名信整人的,也不全都認為自己心理陰暗,這其實是一種習慣,中國人愛窩裏鬥的習慣。

我更希望從政治的層麵來想它。中國的政治是什麼?肯定不能僅僅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認識,雖然那是最重要的範疇。中國的政治還有一個領域:上級的臉麵,上級的愛好以及愛好衍生出來的臉色,上級處理事情的習慣。

先來說匿名信與上級的臉麵。如果他已經被人拋黑磚砸過,臉麵自然是丟了不少,那就很自然地會默認、鼓勵有更多的黑磚砸向別人,以求平衡,烏鴉別去嫌豬黑。如果說他沒有被黑磚砸過,問題是,這個假設成立嗎?否則,怎麼解釋這樣的現象——明明知道匿名信是栽贓誣陷說胡話,卻不予澄清,任由胡鬧。為什麼?有難處啊。好聽一點說,流言止於智者,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對組織有信心,要相信大多數群眾是心明眼亮的。這個解釋不成立,因為三人成虎。不好聽的咋說,你的屁股是幹淨的,何須我來給你擦。潛台詞是什麼?我還冤得賽竇娥呢。

再來看匿名信與上級的愛好。都喜歡把自己的權威栽旗杆兒似的弄得高高的,大大的,可有一樣又常常讓他不踏實,這個世界能人太多了,有見識會做事情的人多去了,層出不窮啊。這些人有能力把旗杆豎得更高。好啦,有匿名信告你,一查,告刁狀,按下不語,但總是有這麼一回事可以拿來敲打敲打你。另一種情況是,查過了,大體屬實。好啦,我的臉色不好看了。我的臉色不好看,你就得戰戰兢兢,就得規規矩矩。聽話,就給你改正的機會,否則,哼!

寫到這會有人說,你純粹胡說八道,庸俗,市儈。那我要說,你的批評我不接受。為什麼不接受?我四十多年來的所見所聞不許我接受。除非你能給我講清許多官場現行是怎麼回事兒,譬如,那麼多帶著病的人卻被提拔是怎麼回事,那麼多人見了上級仿佛耗子見了貓似的畏畏縮縮是怎麼回事。

匿名信的到來,就是送來了管住孫猴子的緊箍咒。最後來說匿名信與上級的處理事情的習慣。領導都有及時掌握下情的需要,下屬的言行應該在掌控之中。問題是,在製度仍有嚴重缺失的情況下,怎麼才能掌控住。法律監督、民主監督、黨內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監督的路數多了,結果怎麼樣?所以,需要一種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徑。匿名信以其百無禁忌的風格促成言路廣開。

得承認匿名信的功勞,許多貪官汙吏就是倒在匿名信的利器之下的。也得承認,有這個東西,總會讓貪官汙吏忐忑不安心驚肉跳的。但這依然不是一把好斧頭。怎麼個不好呢?在封建社會,密奏密折之類的東西都沒有真正起什麼作用,遑論在尊崇民主與法治的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