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老病”二句,道出了思想上的矛盾和無奈。君恩:指代宗授官重用之恩。代宗曾兩次授官給杜甫,一次是補京兆功曹,另一次是檢校工部員外郎。詩人一直希望能忠心報效國家,但總不能如願,如今詩人年老多病,不但無法北歸長安,反而被迫流離衡湘。“南征日”與“北望心”的六字工對,將詩人的矛盾心情呈現的如此鮮明。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化用《古詩十九首》中:“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句。回答了詩人“老病”還不得不“南征”的原因。縱然有政治抱負和曠世才華,然而一生苦吟,又有幾人理解?仕途坎坷,壯誌未酬,詩人隻能發出“未見有知音”的悲涼感慨。三、四兩聯,正是杜甫晚年生活的自我寫照。
此詩以明媚的桃花春水開頭,又突然讓“偷生”“適遠”的悲傷淚水將明朗歡快的氣氛衝洗得幹幹淨淨。這巨大的反差和不諧,更突顯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想要“報恩”卻又“老病”的悲涼淒楚。這種空懷壯誌卻又難覓知音的絕望,這種無以自遣的哀傷晚年,怎能不令人為之愴然?湘夫人祠
【導讀】
此詩當於大曆四年(769)春作。詩中借描寫湘夫人祠的淒涼,抒發君臣不遇之感慨。湘夫人祠: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祠廟,在湘陰縣的黃陵山附近。
肅肅湘妃廟,空牆碧水春。
蟲書玉佩蘚,燕舞翠帷塵。
晚泊登汀樹,微馨借渚蘋。
蒼梧恨不盡,染淚在叢筠。
【詳解詳析】
肅肅湘妃廟,空牆碧水春——肅穆的湘妃祠廟,隻見空牆和碧水伴著春天。
蟲書玉佩蘚,燕舞翠帷塵——蟲書:書體名。其狀如蟲蝕之紋。衛恒《書勢》:“四日蟲書。”這兩句是說:寫滿蟲書的玉佩上長滿了苔蘚,燕子在滿是灰塵的翠帷間飛舞。形容祠中的荒涼。
晚泊登汀樹,微馨借渚蘋——天晚了,將小船泊在樹下登上沙洲,借蕨草的微香祭奠湘神。
蒼梧恨不盡,染淚在叢筠——“染淚”句典出自《博物誌》:“舜南巡,崩於蒼梧,二妃淚下,染竹成斑。”叢筠:叢竹。這句說:蒼梧山遺恨無窮,湘夫人的淚染遍了竹叢。
【經典品評】
詩人訪湘夫人祠,由眼前看到的淒涼景色生發出無限感慨。小詩寫得美麗優雅,語麗情濃。黃生讚其為近體詩中的《九歌》。
祠南夕望
【導讀】
此詩當作於大曆四年(769)春,杜甫寫《湘夫人祠》的次日,船至祠南登岸回望,有感而作,是一首極有想像力的美麗詩篇。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屨,目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詳解詳析】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百丈:指用竹篾編成的纖纜。百丈長的船纜牽動著一江水色,孤舟遠行飄在斜陽之下。
興來猶杖屨,目斷更雲沙——杖屨(jù):拐杖和鞋,這裏指拄杖步行。斷:遮斷。更:交替。遊興來時便拄杖步行,湘祠已看不到了,剩下的隻有漫漫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山鬼:指屈原《九歌·山鬼》中所描寫的山中女神。謂春竹迷離,如有山鬼出沒。湘娥:湘妃,即屈原《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兩首詩中所描寫的湘水女神,這句是說想像暮色中似有湘娥倚著花叢彷徨。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湖南:指洞庭湖以南。說這塊流放過屈原的淒清至極的土地,千秋萬古都令人嗟歎不已啊。
【經典品評】
這首詩中,“山鬼”、“湘娥”都直接襲用了屈賦之典,因此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以屈原自況,此說不無道理。由於精神境界和人生遭際的某種相似,杜甫對屈原、宋玉、賈誼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荊楚詩作中,杜甫屢屢提到屈、宋、賈,如:“喪亂秦公子,悲涼楚大夫”(《地隅》),“中間屈賈輩,讒毀竟自取,鬱悒二悲魂,蕭條猶在否?”(《遣懷》)等。在《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中,他還以“不必伊周地,皆登屈宋才”來譏諷朝廷不能用賢。顯然,杜甫與他們有一種共同的“羈旅窮愁之懷,神交溟漠之感”(《杜律趙注》卷一),因此,傷屈、賈,就是傷自己,既傷漂泊無依,更傷壯誌不酬。但屈原是幻想型的,而杜甫卻更現實,他是將憂患意識濃縮在簡潔的詩句中了。詩中之景不僅是詩人在夕陽下遠眺時的眼中之景,更是詩人想像中的心中之景,全詩充滿了豐富、美麗的想像,語極娟秀而雅致,結尾處含蓄自然,言已盡而意無窮。
發潭州
【導讀】
此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四年(769)春,杜甫離開潭州赴衡山途中作。表達了詩人孤寂的心情。潭州,今湖南長沙。
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