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既是曆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既是由中國特殊的時代條件決定的,也是由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決定的。新中國60 年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遷證明:除了社會主義道路,沒有任何其他道路能給中國人民帶來利益,能夠如此深刻而快速地改變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社會主義製度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剝削、受壓迫的社會地位,使其成為國家的主人,成為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開辟人民群眾自覺創造曆史的新時代。60 年彈指一揮間,中國人民經曆了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起步,也經曆了曲折和成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間奇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輝煌的新時代。曆史車輪的轟鳴和社會變遷的腳步,既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檢驗著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也向世人展示了充滿勃勃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道路,以鐵的事實向全世界證明: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必由之路。因此,貫穿中共十七大的一條紅線,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不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麵對當今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速,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回答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怎樣正確地理解中國既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也不能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一是怎樣理性地看待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
一、資本主義不符合中國國情
西方資本主義製度發端於西方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製主義的期盼和夢想,在經曆過資產階級革命的狂風暴雨洗禮後,帶著西方民眾對民主的企盼與失望,走過了幾個世紀的風雨。這一曾經令人鼓舞的思想,伴隨社會的發展和曆史的變遷,因其階級屬性和政治目的的局限性,其建立完整統一的世界資本主義體係的迷夢也日漸衰微。在其席卷世界各地的革命浪潮中,中國及其他追求民族獨立的國家,帶著民族的自信和勇氣,在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毅然決然地拒絕了被神化的資本主義製度體係。
(一)對西方資本主義製度的理性認識
按照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資本主義製度取代封建專製主義是一大曆史進步。但是,資本主義製度固有的矛盾和局限性決定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在生產商品的同時,也在大量生產它的掘墓人(無產階級)。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不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是人類社會最終的追求目標。
1.客觀分析資本主義製度的形成
15世紀到17世紀早期,歐洲正處在封建社會解體和資本主義興起的階段。經濟方麵,農業、手工業的技術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歐一些地區,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7~18 世紀,世界曆史繼承前一時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衝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在社會巨變的大潮中,歐洲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這是曆史的進步。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美國分別確立了資本主義製度。17 世紀中後期,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製度。18 世紀中後期,美國獲得獨立,並建立了資本主義製度,確立了聯邦製共和政體。19世紀中後期,德國完成了統一,並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這樣,近代西方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政治製度得以最終確立並逐步發展和完善。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封建時代的君權神授遭到否定,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議會可以行使立法權,製約政府的行政權,司法權也相對獨立。
一般來說,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是人類曆史的巨大進步。資本主義製度盡管是一種剝削勞動人民的製度,但以資本主義製度取代封建專製製度畢竟是一種曆史進步,而且,一些國家實行資本主義製度後也確實走向了富強。但是,由於資本主義製度伴隨殖民主義擴張而產生和發展,就世界意義而言,資本主義製度是罪惡的。為此,馬克思曾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馬克思認為,殖民主義是適應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要求而產生的,是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建立統治地位服務的。另一方麵,這一製度本身的曆史局限性和本質缺陷注定了其具有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和鬥爭。
2.世界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理性分析
一個國家采取什麼樣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是由這個國家的具體曆史條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決定的。由於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因而各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方式和進程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第一,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條件分析。建立資本主義製度,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基本條件就是需要滿足相應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其中一個共同的條件就是:經濟上必須使手工業進一步與封建農業分離,由手工業小商品生產發展成為機器大工業大商品生產。因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資金、勞動力和市場。西歐國家最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是通過原始積累,殘酷剝奪農民,實行包稅製,增加苛捐雜稅,殘酷掠奪殖民地人民,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同時,通過圈地運動、土地改革、廢除農奴製等,使農民和奴隸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民,以此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在市場方麵,在西方實現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資產階級要求更廣闊的國外市場和原料供應地,推動了西方列強向世界急劇擴張,殖民主義世界體係開始形成。殖民主義者運用各種手段對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侵略,使它們在不同程度上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為其壟斷的商品傾銷市場、原料供應基地和投資場所。
第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模式分析。綜合考察世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曆史發展條件,不難看出它們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選擇都是基於本國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也即該國具有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相應曆史環境。具體來講,各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革命實踐、進入的方式和方法是有差異的,是特定的,但是對其進行歸類分析,可以總結出進入資本主義道路的三種不同模式和類型。
第一種模式是通過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主要是指西歐部分國家,在16~19世紀期間,通過國內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專製統治,而建立起資本主義製度。從14世紀到15世紀,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581 年荷蘭爆發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革命成功後,荷蘭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一步發展,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在歐洲占統治時代的開端。
第二種模式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和改良,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主要指19世紀以來進入資本主義國家行列的中歐、北歐、東歐各國,以及東亞的日本等國。自16世紀以來,到19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經曆了 300 多年的發展,比較充分地顯示出其與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適應性,以及其強大的社會生產能力。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由此,顯示出了資本主義相比封建社會極大的優越性。基於此,部分國家的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上層人士,順應曆史潮流,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和改良,由此,先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如意大利、德國和日本。
第三種模式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在民族獨立鬥爭後,通過宗主國的資本主義勢力的扶植,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類資本主義道路的選擇,情況比較複雜,主要依據各自國家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而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民族獨立戰爭後新的曆史條件下,經曆了 20 世紀 50年代的新科技革命,在本國人民堅持不懈的鬥爭中,曆經苦難和艱辛,大多數國家最後都能夠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此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在取得民族獨立之後,選擇什麼樣的社會發展道路,不是整齊劃一地遵從同樣的發展模式和道路,而是依據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具體國情,進行自由、科學、合理的選擇。因此,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取得民族獨立後有一部分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有一部分就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就是曆經多次資本主義嚐試均告失敗,而最終是通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卓越成就的國家。
3.理性認識資本主義製度的發展
當今的資本主義的確有了許多新變化,雖然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麵有較大優勢,但並不意味著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固有的矛盾就不存在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並且資本主義層出不窮的各類新矛盾和社會問題,也表明資本主義喪失適應能力的臨界線日益迫近。而且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矛盾將進一步深化,並可能引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大的危機。例如,2008 年以來,發端於美國,最終在全球性蔓延的金融危機,已經現實地表明龐大的債務與資本主義製度的生存已經緊密地聯結起來,積累的債務不合比例地超過了正常資本主義積累的需要,並已遠遠超越資本主義國家自身的承載和償還債務的能力,由此導致生產積累的正常化非常困難或不可能,因而也就嚴重地遏製了資本擴大生產,甚至可能徹底瓦解資本主義金融體係的結構。因此,不管資本主義如何調整、改良、完善自身,其基本矛盾不會改變和消失,瓦解資本主義的最終力量依然來自其自身,不是其他力量而恰恰是資本主義本身才是自己的“掘墓人”。
(二)西方資本主義在中國走不通
從16世紀開始到20世紀的400多年的時間裏,資本主義潮流席卷全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先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麵對潮流,中國的先人們也進行過8次嚐試和探索,但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就已經成為中國人民的先進分子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製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托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他們從經濟到政治,從軍事到科技都學習過,總以為可以富國強兵,可以抵禦外侮,到頭來一切方案均告失敗。最終沒有能夠在中國建立起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曆史證明,西方資本主義製度不適合中國基本國情。
1.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經濟深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控製,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異常強大,他們要變中國為其直接統治的殖民地,因而決不願意中國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雖有矛盾,但在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點上是一致的,所以雙方能夠勾結在一起,使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雪上加霜,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進一步加深。毛澤東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精辟地說過,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曆史”。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的目的,絕不是為幫助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自己的殖民利益。如果中國真正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它們在中國的殖民利益會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它們還將在國際市場上遇到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這是它們所絕對不能容許的。為了能牢牢控製中國政治勢力和經濟命脈,攫取最大限度的殖民利益,帝國主義列強培植了中國的買辦階級(後發展為官僚資產階級)作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並竭力維持中國的封建土地關係和相應的生產關係。帝國主義列強的政治代表,在中國赤裸裸地實行專製獨裁統治,並和帝國主義列強相互勾結,阻撓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2.封建專製主義的頑固統治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近代以來,封建勢力異常強大,且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向。兩千多年的封建專製主義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有著強大而深透的影響力和控製力,尤其是對中國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具有深刻鉗製和影響。專製主義的高度中央集權壟斷和控製了社會經濟,並與城鄉封建經濟一體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對民眾而言,封建極端專製主義的勢力把持著經濟命脈,使資本主義經濟很難獲得生存的空間,致使中國一直難以發展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所需的三大條件:資本、勞動力和市場。各級政府大量向工商業者征稅,並且大量開設“皇店”與民爭利,使很多作坊破產和縮減,手工業者和小商品經營者很難完成資本積累;封建行會控製手工業者,使自由雇工受到限製;統治者深受閉關鎖國的慣性思維影響,不允許進行對外貿易,使市場條件和範圍受到極大的限製。即使後來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用利炮轟開之後,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經濟意識和傳統觀念,依然牢牢束縛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決定了中國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經濟地位的脆弱性和政治態度的軟弱性,嚴重影響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其根本原因是,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由於經濟地位的脆弱性和政治態度的軟弱性,不可能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並將中國變成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的民族資本生義經濟產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中,它們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地、緩慢地生長,因而其力量非常弱小。民族資本主義在它積累的最高峰的1936年,大約也才20多億美元。這個數額僅及同期帝國主義在華資本的一半,不及稍後的官僚資本的五分之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規模小、技術落後,而且以輕工業為主,缺乏重工業基礎,不能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不能與外國資本、官僚資本進行有力的競爭和抗衡,經常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軟弱地位,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動搖性,所以,中國人民的先進分子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和革命,一次次都失敗了。
4.風雨飄搖的中國政局沒有條件發展資本主義
國家的獨立統一和穩定的政局是發展工業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必要條件。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不僅喪失了獨立的主權,而且國內政局也陷入了內憂外患的連年混戰之中。長期以來,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和國民黨一黨獨裁的亂局:戰亂頻仍,生產停滯,經濟凋敝,人民顛沛流離,生活極度貧困。無論是軍閥割據,還是國民黨獨裁專製,作為西方列強利益的代理人,中國的官僚集團不是支持和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依靠帝國主義竭力擴展其龐大的官僚資本集團,排擠和壓製民族資本主義,壓迫和盤剝廣大工農群眾和知識分子。因此,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決定了中國的民族工業不可能很好地得到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是無法自由發展的。正如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的:“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沒有工業,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這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一個根本原因。中國的官僚集團,不能擺脫對帝國主義的依賴,不願意取得民族獨立,因為它必須依賴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援助,因而它十分害怕廣大人民群眾,害怕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因而也就不可能支持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總之,從國際現實條件來看,沒有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世界資源條件,中國發展的曆史前提不能重構,中國不可能再走西方通過海外殖民掠奪、擴張的現代化道路,這客觀上是因為殖民地和市場已經被瓜分完畢,開辟新地盤和開發世界市場實屬不易,世界資源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從國內曆史來看,在 400 多年時間裏,中國有五種社會力量,即新興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革新派、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先後進行了八次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嚐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充分證明: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是走不通的。從現實實踐來看,新中國建立以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驗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才有民族偉大複興的可能。
二、民主社會主義不符合中國國情
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而隻是做了改頭換麵的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反對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特征,反對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反對四項基本原則。因此,民主社會主義,從意識形態來說,是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潮;從社會製度來說,是做若幹改良的資本主義製度。如何正確認識民主社會主義,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銳利武器揭穿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本質,對於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民主社會主義的理性分析
我國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和矛盾。麵對發展中的問題,人們開始思考中國未來該走什麼路的問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雜音。主張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認為隻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就是熱議出路問題中出現的一種雜音。主張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正統,搞民主社會主義才可能解決中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堅持這一觀點的人要麼是完全沒有搞清楚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要麼是別有用心。因此,需要理性地認識民主社會主義,充分看清楚其資本主義改良本質,才能消除人們認識上的困惑和誤區,增強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1.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曆史演進
什麼是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又叫社會民主主義。它作為一種國際思潮,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有了廣泛的影響。“但是‘社會民主主義’一詞最早在19世紀中葉一些政治活動家和思想家的詞彙裏就能找到,這時隻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政治術語得到使用,尚未具備獨立、係統的理論內涵,1869 年德國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民族國家範圍內的工人階級政黨,並使用‘社會民主主義’一詞作為黨的名稱,簡稱社會民主工黨”。此時的“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是在同一意義上來使用的,如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威廉·李卜克內西在其1869年所寫的《論社會民主黨的政治立場,特別是對國會的政治立場》一文中指出:“民主社會主義深信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有著密切的聯係,因而它驕傲地拒絕了同現在製度的任何協議,力求為社會爭取一個民主國家,以便在社會主義原則上組織社
19 世紀末,資本主義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與發展的時期。由於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資本主義得到了迅猛發展。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社會領域進行了新調整,使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和勞資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資本主義的這種新變化,給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和無產階級專政等理論帶來嚴峻挑戰。“於是,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改良主義、右傾機會主義思潮得以滋長,極具代表性的就是伯恩斯坦改良主義。伯恩斯坦認為,社會曆史條件發生了變化,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已經過時,不應再堅持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應通過民主改良和議會道路來實現對資本主義的改造,使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伯恩斯坦改良主義在第二國際和各國黨內的泛濫,第二國際的大多數黨接受了這種主張。為堅決反對伯恩斯坦修正主義,列寧一方麵積極同改良主義進行鬥爭;另一方麵,鑒於第二國際大多數黨的領導人背叛馬克思主義,建議各國工人政黨更改名稱,拋棄“社會民主主義”這件“肮髒的襯衫”,恢複馬克思主義倡導的“共產主義”為黨的名稱。“自此,共產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就成為各國工人運動中兩大對立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派別,社會民主主義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改良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改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