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批評的“三氣”(代序)(1 / 2)

自從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觀念後,“氣”已成為中國傳統文論中的一個重要範疇。這不僅影響了文學創作,而且也滲透到中國文學批評之中。在我看來,好的文學批評必須具備靈氣、才氣和生氣;“三氣”充足,生命灌注,才能創造美的批評成果。

無論如何有理有力、邏輯嚴密,沒有靈氣的批評是沒有魅力的。換句話說,這樣的批評可能是一篇完整的論說、一種精確的說明和細致的解釋,它還可能擁有深厚的學識和深刻的思想,但是還不能算是一種完美的批評,並不能夠給人某種美的啟迪。所謂靈氣,就是對藝術和美的感悟和感通能力,批評家能夠敏銳和敏捷地從作品中領略和發現美的意蘊,用自己的心靈接觸它,感覺它,並能夠以一種內在的方式與生命、與宇宙、與各種人生和文化現象貫通起來,這是其批評活動具有審美性質的基礎。當然,文學批評並非不需要學識,不需要邏輯,但是僅僅依靠它們是不夠的;把它們看得太重,也會使批評失掉自己的風采。

這不僅導致了文學批評概念化的趨勢,而且使其長期糾纏在奪取話語權力的鬥爭中,批評家似乎並不在意如何發現美和傳遞美,而是時常竭盡全力去證明自己擁有某種終極真理;似乎隻有如此,在批評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至於批評本身逐漸變得枯燥無味,味同嚼蠟,也就自然越來越不受人們的歡迎。

文學批評需要靈氣,同時也需要才氣,這是不言而喻的。有靈氣,才能對藝術對美有一種天然的感悟和感通能力,而有才氣才能把這種感悟和感通化成文字語言,淋漓盡致、優美動人地表達出來。換句話說,批評家本來就是才子的事業。才思敏捷,古今貫通,中外馳騁,舉一反三,是批評家應具有的特質。在這裏,才氣是和學究氣相對的。當然,光有才氣,沒有一點學識,就在客廳裏天馬行空,信口開河,指點藝術,並不一定是好的批評家,但是僅僅書讀萬卷,就按圖索驥,鑽牛角尖,也根本算不上批評家。從根本上來說,文學批評不是判斷是非的審判,也不是對作品的闡釋學和解剖學,而是對藝術和美的繼續發現和展現。

批評需要才氣。好的批評應該具有能夠打動人和感染人的力量。人們從文學批評中得到的是藝術和美的啟迪,而不僅僅是某些概念的演繹。後者人們可以從哲學、倫理學、曆史學中得到,可以到教堂和寺院中聽經講道,用不著文學批評家再多此一舉。

批評不能沒有生氣,但是生氣又是最容易受到壓抑和摧殘的。很多批評家有靈氣有才氣,但是他們的批評都缺乏生氣。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受到環境的壓抑太多,而自己又缺乏解脫而出的勇氣,就隻能把自己創新的熱望埋在心裏,讓它們慢慢窒息。孟子講知言者要善養浩然之氣,我認為這浩然之氣就是敢於堅持自我,敢於衝破世俗壓抑的勃勃生氣。文學批評擁有了它,才能有充實的自我,才能不斷有所創新。否則,批評的靈氣也有可能逐漸消退,才氣也會不斷黯淡,最後導致批評家走向濁氣和俗氣。

文學批評雖與創作不同,但同樣是一種性情文章,所以它不同於科學論文,也和一般的人文寫作有區別。文學批評是要見性情的,因為性情是批評家生命之氣,是其個人藝術個性與風采的內核,是無法偽造和裝飾的;它是噴湧的泉源,文學批評隻有由此流出,才會顯出生命之美的清澈和甘甜。與此同時,性情——按中國人的話來說——是一種原生美和藝術美的結晶,是“不可力強而致”(曹丕語)的。由此曹丕論文時有一段話說得好:“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