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堅持原則”到“解放思想”
他當過中學校長,當過新華社記者,他是中國人民大學第一屆新聞學研究生,他在新聞學研究的陣地上一直堅守,又在與時俱進的時代旋律中奏響思想解放的高歌……記者:一直就聽說您特別信奉這樣一條理念:“該堅持的原則要堅持,該解放的思想要解放”,我們發現,從“保衛”新聞學到“發展”新聞學,恰恰體現出您的這個理念。
鄭保衛:可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了吧!我認為做人、做學問都應該這樣,該堅持的原則要毫不含糊地堅持,該解放的思想也要毫不猶豫地解放,這既是我的思想信條,也是我的一種行為準則。
1964年我考上人大新聞係,後來因為“文革”的影響,大學畢業後當了8年中學教師,還做了副校長,但心裏對新聞的熱愛與追求卻始終沒有改變;1978年我通過研究生考試回到母校,成為人大新聞係的第一屆研究生;1981年研究生畢業後,我先後在國際政治學院(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警官大學)新聞係、中國新聞學院任教,期間還在新華社國內部當過記者;2002年我作為引進人才重返母校,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可以說,40多年來在實現新聞理想的路上我一直都在“圓夢”,都在“堅持”。
當然,這種“堅持”不光反映在我的人生經曆上,也體現在我的教學和科研中。我認為,搞學術研究不能脫離國情、脫離實際,不能背離真理、背離原則,而要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堅持真理、堅持原則。對那些正確反映我國新聞工作曆史經驗的好傳統、好理論我們一定要堅持,絕不能趕時髦、隨大流、跟風走,輕易動搖和放棄。總之,要做到堅守信念不動搖、堅持原則不退讓。
我認為,學術研究應該是開放的、自由的,學術觀點應該是多元的、多樣化的,各種不同的觀點可以自由交流,那些在學術交流和思想交鋒中迸發出來的火花,往往是一些最具閃光點的東西。
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與我的研究生進行定期的學術交流和探討。通常是兩周一次,內容是對半月來新聞界的學術動態和熱點問題進行綜述與點評,采取的形式是討論交流式的,由一兩個研究生作中心發言,師生之間自由討論、平等交流、相互點評,氣氛活躍而又熱烈,大家都覺得受益匪淺。
當然,自由討論並不意味著是漫無邊際的閑聊和毫無原則的爭論。其中要有一定的“底線”和“原則”,那就是要遵循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當然也要遵守學術規範。我想,學術研究一定要實事求是,要勇於堅持真理,同時又要勇於修正錯誤,這應當是學者應有的良知。
記者:那麼“該解放的思想要解放”又該怎麼理解呢?
鄭保衛:實踐說明,搞學術研究不能因循守舊、抱殘守缺,而是要與時俱進、廣采博取。一個人對真理的追求和原則的堅持應當持之以恒,而對新事物的寬容和對新思想的汲取也要持之以恒。
其實,“解放思想”和“堅持原則”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它們往往體現在同一個過程中,即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堅持原則,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解放思想。
說到“解放思想”,除了要積極吸收和借鑒人類一切有益的思想與理論成果外,還要善於不斷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俱進地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就拿我國30年來的新聞改革來說吧。改革開放之初,“信息觀念”、“價值觀念”、“受眾觀念”、“服務觀念”等,成為當時引導我國新聞改革的新觀念。在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體製後,“競爭觀念”、“效益觀念”、“市場觀念”、“產業觀念”等,又成為後來推進我國新聞改革的新觀念。正是在觀念更新的帶動下,我國新聞事業不斷解放思想,在新聞業務、管理體製、運行機製、人才培養等方麵進行了全麵的改革,使傳媒業的麵貌煥然一新。這就是思想解放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