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從其社會地位及所承擔的社會使命來說,擔負著指導群眾、指導生活、指導實際和指導工作的任務,這是由黨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我們的黨報從一誕生就承擔起了這一職責和任務,顯示出了這一功能和作用,並在發揮這一功能和作用方麵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形成了優良的傳統。
然而,黨報要想順利地實現指導的功能,發揮指導的作用,應當善於將指導性與服務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堅持在服務中指導、在指導中服務。
一般說來,群眾接受新聞傳播是一種自願的事。任何運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迫群眾接受新聞傳播的做法都是難以奏效的。而如果群眾不願意接受新聞傳播,那麼新聞報道再有指導性,也無法實現對群眾的指導。因此,要發揮黨報的指導作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滿足群眾需要、為群眾提供服務的形式組織新聞報道。一篇新聞報道在向群眾提供某種服務的同時,幫助他們解決了某些實際問題,引導他們排除了某些思想障礙,自然便體現出了某種指導性。所以,服務本身就是一種指導,加強服務就是加強指導。服務得好,指導性就強,服務得不好,指導性就差。
新聞媒介為群眾提供的服務是多方麵的,因而它產生的指導作用也是多方麵的。當群眾對黨的方針政策有疑慮時,新聞媒介可以向他們闡釋,幫助他們去除疑慮,這就提供了有關方針政策的服務,也進行了有關方針政策的指導。同樣,在群眾的工作、勞動、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麵,新聞媒介都能發揮相應的指導作用。
總之,黨報隻有把指導性與服務性結合起來,才能找到吸引讀者的最佳點,才能實現指導群眾、指導生活、指導實際、指導工作的目的。
我們現在有些黨報還停留在過去那種不從群眾生活實際出發,不顧新聞傳播的實際效果,而是按照自己主觀上的宣傳需要,一廂情願地去搞強行“指導”的傳統做法上。這樣的“指導”往往脫離群眾,脫離生活,脫離實際,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相反,一些以服務群眾為辦報宗旨的都市報在這方麵卻有不俗的表現,這值得一些黨報的同誌深思和借鑒。
三、立場與市場
黨報作為黨組織的機關報應當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立場,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黨的榮譽,捍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是不容含糊和不可動搖的原則。
然而,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黨報也要投身市場,要努力增強市場觀念,要善於根據市場和受眾的需要來選擇和報道新聞,對此大家已經取得了一定共識。
那麼,如何做到既堅持正確的立場,又能在投身市場的過程中得到益處,取得發展,這是黨報應當認真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近年來一些人片麵地理解黨報市場運作的經濟效益,盲目地迎合市場需求,追逐經濟效益,不計後果地追求新聞的“賣點”,熱衷於報道的“轟動效應”,借以吸引讀者,致使一些品位低下、格調庸俗的東西也在一些黨報上出現;有的甚至不惜借助虛假報道來招徠讀者,其結果,贏得了市場,卻放棄了立場,損害了黨報的聲譽。
鄧小平提出,一切精神產品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在保障社會效益的前提下來實現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當兩者發生矛盾和衝突時,經濟效益要讓位於社會效益。因此,黨報一定要在“立場”和“市場”之間找準方向,明確態度,要堅持正確立場,萬萬不可因為贏得了市場而放棄了立場。當然,黨報也要盡可能地增強市場觀念和受眾意識,要充分考慮受眾需求,盡力擴大新聞市場,在堅持正確立場的前提下,努力滿足受眾和市場的需要,爭取最佳傳播效果,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近年來一些報紙的成功經驗說明,黨報要實現“立場”和“市場”的統一並不是辦不到的事情。一些黨報把權威性、指導性與貼近性和可讀性結合起來,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麵向受眾和市場結合起來,找到了吸引讀者的最佳點,既堅持了正確導向,又拓展了新聞市場,既保證了報紙的社會影響力,又提高了報紙的經濟收益。這方麵的經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