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社會出現矛盾紛爭,特別是當國際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時,新聞媒介可以借助新聞和輿論手段發出中國的聲音,闡明中國的立場、觀點和價值判斷,並盡可能使這些觀點和意見被國際社會和國際輿論所認可。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世界更加關注中國。各國人民希望了解中國對重大國際事務的原則、立場和政策主張,了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麵的重要決策、重大變化,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土、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和各民族群眾的勞動生活與思想風貌。將這些內容及時、準確、全麵地傳播給國外受眾,是我國對外新聞傳播的重要任務。
我國新聞媒介通過日複一日、持續不斷地對外新聞傳播,可以幫助國外受眾加深對我國的了解,增加對我國的認可度及信任度,樹立我國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進而提升國家的軟實力。
二、我國新聞媒介增強軟實力和善用巧實力的對外新聞傳播策略
筆者認為,要增強軟實力和善用巧實力,當前我國的對外新聞傳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
1.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胡錦濤在2008年考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與世界的聯係越來越緊密。做好黨和國家工作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同誌們辦報紙也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方麵。希望同誌們立足國內、麵向世界,不斷提高人民日報國際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時效。”
胡錦濤從黨和國家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宏觀決策考慮,強調新聞工作也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方麵,這是針對當前我國所麵臨的內外形勢所作出的正確判斷。
當前,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信息溝通與文化交流原有的時空限製,也打破了新聞信息和輿論傳播原有的地緣壁壘和政治壁壘,使得新聞信息與輿論傳播開始向全球化拓展。某一區域性的輿論熱點借助新的傳播技術可以迅速傳到世界各地,造成輿論影響的國際化。這正像傳播學中所說的“蝴蝶效應”——大西洋彼岸蝴蝶翅膀的振動可能會在太平洋興起一場海嘯。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之間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麵的溝通與聯係日益緊密,在思想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方麵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日益加深。人們越來越容易受到隱藏在新聞信息背後的各種思想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影響,這就使得社會輿論形態變得更加多樣化,社會輿論環境也變得更加複雜化。因此,對一個國家來說,其新聞信息和輿論傳播已經不再是孤立的和單向度的,而是會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外部信息和國際輿論的影響。
在這樣的信息環境和輿論環境中,新聞媒介的對外新聞傳播的話語權及輿論調控能力不僅僅關係到國家的信息安全,而且也會深刻影響國內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這就要求對外新聞傳播要及時、有效地反映各種國內外的重要信息和輿情、輿論,加以引導,要盡可能掌握對外和國際新聞傳播的話語權,在對國際性重大事件的報道中發出我國的聲音。
在當前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國需要加強與世界的聯係和溝通,爭取較好的外部環境,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這些也要求我國新聞媒介積極掌握對外和國際新聞傳播的話語權,並且善於借助高超的新聞傳播技巧和輿論引導藝術,積極、主動、有效地影響國際輿論,以維護國家的利益,提升國家的影響力。
事實說明,如今對內與對外傳播、國內和國際傳播已經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真正體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國內問題很容易會引發國際反響,國際問題也很容易會在國內引起反應。因此,新聞媒介需要立足國內,放眼世界,既熟悉國情,又有國際視野,始終注意對國內新聞報道和國際新聞傳播進行統籌考慮、統籌安排,即在進行國內新聞報道時兼顧國際新聞傳播,在進行國際新聞傳播時兼顧國內新聞報道,這樣才能取得新聞傳播的主動權,取得好的新聞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