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限定,強調的是媒介批評作為一種理性行為的特征,它是社會與公眾根據自身的利益訴求和價值理念所作出的判斷。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作為批評主體的公眾應當是具有理性的人群,其批評行為應當是對社會負責的。因此,其價值判斷,按理說應當符合一定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即符合這一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符合其核心價值理念。而那些背離該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理念的東西,不應該成為這一社會媒介批評的主體和主流。
(4)媒介批評的性質:“社會評價活動”
在此定義中,“社會評價活動”所顯示的是媒介批評的性質,它說明媒介批評是批評主體對批評客體進行評價的一種有目的的社會性行動,它具有明確性、經常性和可參與性。
其中的“評價”,指的是對批評客體,即批評對象及其行為的高低與優劣進行評估和評定,從廣義上理解,它應當既包括指出問題、評點缺點和錯誤,也包括指出成績、評點優點和長處;而從狹義上理解,則主要是指指出問題、評點缺點和錯誤。以筆者之見,還是讚成從廣義上來理解媒介批評,即應當把指出成績、評點優點和長處也包括在媒介批評之內,因為表揚性的意見也是一種批評的方式,它可以為社會立標,為公眾示範,在媒介批評中發揮積極作用。
而“活動”一詞,既說明媒介批評是一種有著明確目的性的行為,又說明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種經常性行為,具有可參與性。
“社會”,則說明了媒介批評的社會性質,即它是社會與公眾參與的一種社會性行動。
綜合上述觀點,我們把媒介批評作為一種社會與公眾參與的,對媒介產品及其傳播行為所作的價值判斷和社會評價活動。
二、媒介批評的目的及意義
媒介批評作為一種社會性行動和公眾的自覺行為,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它在規範媒介行為、提升傳播質量、培育現代公民、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麵有著重要的意義。
1.規範媒介行為
媒介批評的目的,首先在於規範媒介行為,即通過批評,使媒介的傳播行為更加規範有序,更加有益於社會與公眾的利益和需求。
由於受主客觀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大眾媒介及其從業者在其新聞與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行為失範現象,像近些年來新聞界一直在反複整治的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不良廣告,以及侵權報道等問題,就屬於明顯的行為失範現象。對這些失範現象做出評價,提出批評,以規範大眾媒介及其從業者的行為,應當是媒介批評的一項重要任務。
2.提升傳播質量
媒介批評的另一目的是提升傳播質量,即通過媒介批評,使媒介的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能夠得到保障,並不斷提升,以滿足社會與公眾的需求。
當前一些媒介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尚存在不少問題,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與公眾的需求。如新聞與信息產品的內容形態、表現形式、製作手段、傳播方式等,都存在一些質量問題,像內容形態的低劣、表現形式的呆板、製作手段的粗糙、傳播方式的簡單,等等。對這些質量問題做出評價,提出批評,以提升新聞與信息傳播的質量和水平,應當也是媒介批評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