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傳媒公信力的客觀評估標準(3 / 3)

上述事例說明,新聞信息對受眾的“有益性”直接決定著傳媒的公信力。因此,新聞傳媒應當充分考慮受眾的這種得益心理,滿足他們從新聞信息中得到某種利益和好處的願望和需求,盡可能地選擇那些與受眾的各種利益關係相關聯的新聞信息組織報道和傳播,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除了“有益性”之外,新聞信息的“有用性”也是影響和決定受眾選擇和取舍新聞信息的重要因素。人們都希望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對自己的勞動、學習和生活能夠產生直接的效用,簡言之,就是希望新聞信息能夠對自己“有用處”。新聞傳媒要想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就應當充分考慮受眾的這種心理需要,注意選擇那些能夠對受眾的實際生活和勞動、學習等“有用處”的事實信息組織報道和傳播。

六、可信可親

通常情況下,“可信”是某一事物獲得人們對其品格認同和思想信任的基礎,而信任的體驗和不斷累積則會使人們逐漸對這一事物產生情感的依賴,並最終導致產生一種信賴感。同樣的道理,受眾對新聞傳播的信賴首先是建立在可信的基礎上的。新聞傳播隻有可信才可能得到受眾的品格認同和思想信任,而信任的體驗和不斷累積才能使受眾對其產生情感的依賴,這樣才能最終贏得受眾的信賴。

前麵所論述的,主要是關於新聞傳播具體從內容和形式上取信於受眾,得到受眾信任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要求。而要使新聞傳播讓受眾感到值得親近、可以信賴,除了做好上述各方麵以外,還需要新聞傳媒在整個工作過程和整體形象上給受眾以積極的認同和評價。這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良好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來體現的。這裏麵涉及新聞傳播的產品質量及效果、新聞傳播者的道德素質及行為表現兩方麵的問題。

一家新聞媒體和一個新聞工作者,要想使受眾感到可信可親,值得信賴,需要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

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來說,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的內涵非常豐富,要求也很多,但從贏得受眾信任和信賴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要講究誠信,維護正義,敬業守法和清正廉潔。

“講究誠信”,是說新聞工作者要以誠信為本,要堅持講真話,報實情,辦實事。決不誇大事實,弄虛作假;決不隱瞞實情,知情不報;決不隻說不做,違約失信。總之,堅決不做違背職業道德和職業良心的事情,要用行動取信於受眾。

“維護正義”,是說新聞工作者要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己任,要有勇氣敢於同一切邪惡勢力,同一切侵犯與損害社會及人民群眾公共利益的行為作堅決鬥爭,要真正做人民群眾的益友和知音,努力去爭取他們的信任,贏得他們的信賴。

“敬業守法”,是說新聞工作者要忠於職守,要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自覺地為國家的穩定、人民的團結、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好新聞工作,決不允許絲毫的馬虎大意,不負責任,更不能把新聞工作作為牟取私利的手段。此外還要注意增強法製觀念和紀律觀念,自覺用法律、法規和紀律規範自己的行動。

“清正廉潔”,是說新聞工作者要把新聞工作當做是一件崇高的事業,自覺自願地用畢生精力去追求和實現新聞事業的理想目標,同時要自覺抵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侵蝕,堅決反對“有償新聞”等不正之風,做到潔身自好,決不把新聞工作當作獲取個人虛榮利祿的工具。

這些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要求,其實就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對於社會及公眾的一種職業承諾。這些方麵做好了,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就不但能夠得到受眾對其傳播產品與傳播行為的認同和信任,而且還能贏得受眾對其本身在感情與思想上的好感和信賴,形成他們對媒體出自內心的忠誠和擁護。這樣,媒體的公信力自然就形成了,而且這種公信力可以得到持久的維係和保障。

上述內容既是傳媒公信力形成的基本要素及條件,也是判斷與評估傳媒公信力的基本標準及要求。由此說明,判斷一家媒體是否具有公信力,不是媒體可以自封的,而是有著客觀的評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