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鄧小平就對這種缺乏獨立思考的“隨風倒”的現象進行過尖銳的批評。他指出:“思想一僵化,隨風倒的現象就多起來了。不講黨性,不講原則,說話做事看來頭、看風向,滿以為這樣不會犯錯誤。其實隨風倒本身就是一個違反共產黨黨性的大錯誤。”
1905年,列寧在論述報刊的黨性原則時,曾對如何判定“黨的觀點”(黨性)和“非黨的觀點”(非黨性),提出了三個標準,即一是看其是否符合黨綱;二是看其是否符合黨的策略決議和黨章;三是看其是否符合黨的全部經驗。這應當是全麵和科學地理解黨性問題的基本要求。
經過粉碎“四人幫”後的撥亂反正,新聞界對黨性原則有了新的理解,大家認識到,真正的黨性應當是以是否有利於人民的利益為最高標準,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國共產黨綱領和章程中的基本內容。如果舍棄了人民的利益去談“黨性”,那麼這種“黨性”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堅持黨性原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來認識黨性原則的科學內涵,來提高堅持黨性原則的自覺性,這樣才能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抵製“左”的或右的錯誤傾向的幹擾,確保宣傳報道不脫離黨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背離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黨的新聞實踐中所存在的“左”的傾向,還導致新聞傳媒的功能出現了“簡單化”和“異化”的情況。
所謂“簡單化”,是指在新聞工作中隻強調其政治宣傳功能,而忽視其新聞傳播功能,結果導致新聞媒介原本應當承擔的傳播新聞的基本功能被弱化了。
所謂“異化”,是指由於過於強化新聞媒介的政治宣傳功能,而使得原本隻是作為“思想武器”,發揮意識形態作用的新聞媒介,異化為一種具有某種強製力量,能夠行使某種行政和法製職能的“物質手段”。“文化大革命”中,新聞媒介就被當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使得一些媒體做了許多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鄧小平同誌反複告誡全黨要特別注意警惕極“左”思潮對我們的影響。他說:“‘左’的和右的幹擾,最主要的是‘左’的幹擾,建國後,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我們吃虧都在‘左’。”
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長達20年時間“左”的思想始終居於主導地位,帶給我們的影響十分深重,我們應當很好地總結這方麵的教訓,在今後的新聞宣傳工作中,注意防止“左”的幹擾。當然,按照鄧小平的思想,我們“也不能忽視右的幹擾”,因為我們國家大,黨的曆史很長,好多習慣勢力不能低估,“右的幹擾也幫了習慣勢力的忙”。
二、要注意處理好新聞與宣傳的關係
“傳播新聞信息”和“進行政治宣傳”是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兩項最基本的任務。在幾十年的新聞工作中,黨的新聞事業一方麵堅持及時、準確、充分地傳播新聞信息,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新聞信息需要,一方麵堅持積極、主動、熱情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就,努力為實現黨的戰略目標和中心任務服務。應當說,在這方麵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和歡迎。
然而,在以往的新聞宣傳實踐中,黨的新聞機構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失誤,其中混淆“新聞”與“宣傳”的區別,將宣傳等同於新聞,致使一些毫無新聞價值的、純粹宣傳性的東西擠占了報紙的版麵和廣播電視新聞的時間與空間,影響了傳播效果,這是新聞界長期沒有解決好,也是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
宣傳和新聞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它們之間在服務對象、傳播形式和價值判斷等方麵都存在著差異。但它們之間也有許多相互聯係的地方。新聞具有宣傳的屬性,它可以進行宣傳,為宣傳者服務;宣傳也可以新聞的形式出現,成為新聞的組成部分,但以新聞的形式出現的宣傳必須同時具有新聞價值,能給人們提供具有新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