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重溫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曆史傳統(2)(1 / 2)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黨中央對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又有許多新的認識和新的要求。1990年3月,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專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提出要“在黨內普遍深入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的再教育”,並要求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要“多宣傳群眾,充分反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解放軍指戰員的創造性勞動、先進思想和模範事跡”。

在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報告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係群眾,黨執政後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要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根本目的。”

近年來,黨中央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些全新的執政理念,大大擴展和延伸了為人民服務的內涵,這就為新聞事業更好地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方針,當好人民的耳目喉舌提供了思想指南,確定了明確的方向。

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

中國共產黨曆來強調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倡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包括新聞工作者在內的廣大幹部和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進行踏踏實實的調查研究工作,同時注意在采訪調查過程中虛心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

毛澤東就經常教育領導幹部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多做些調查研究。在戰爭年代,他率先實踐,深入農村展開調查研究,為全黨樹立了榜樣。他做的湖南五縣調查、福建上杭才溪鄉調查、江西興國長岡鄉調查及尋烏調查等,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範例。

劉少奇把記者看做是“專門的調查研究人員”,他在1948年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中,就鼓勵記者深入實際去考察黨的政策是不是正確的,而且說:“你們根據許多材料,證明政策需要修改,就提出來,這是好的。”

在延安時期,當時解放區的新聞工作者就深入根據地的農村、工廠和部隊采寫了一批反映根據地軍民生產、生活和對敵鬥爭事跡的典型報道。趙占魁等一批邊區英雄模範人物的事跡,就是在記者深入采訪調查後,才寫出來的真實感人的報道。同時,對各地執行黨的土地政策中的經驗和問題也作了真實的反映。

在和平建設時期,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到工廠、下農村、進部隊,同工人、農民、戰士和基層幹部在一起,與他們同勞動、同生活,采寫出了像大慶、大寨、南京路上好八連這樣的戰鬥集體,以及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等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一批批反映改革開放新成果、新經驗和新人物、新氣象的好作品也都得益於記者們深入細致的采訪調查。

還有一大批記者不辭辛苦,深入基層,調查了解各地在執行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出現的問題,以及基層群眾的疾苦、要求和呼聲,采寫了一批很有參考價值的內參稿。近些年來一批反映農村改革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以及農民負擔過重問題等方麵的內參稿,受到了中央的重視,促進了這方麵一些問題的解決,也使黨所倡導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新的執政理念深入民心。

當然也要看到,近些年來,麵向實際、深入調研的作風在一些新聞單位也有減弱的趨勢。一些人總愛浮在上麵,滿足於跑機關、泡會議、聽彙報、抄材料,敷衍報道,馬虎了事,而不願下到基層,深入改革開放和社會生活的第一線去,做些細致的調查研究,寫些有內容、有新意的東西。即使下去,也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人到心未到,無法采集到現實生活中那些鮮活的具有新聞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