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開學季,今天的開學典禮有我的致辭。幾年來,我多次承擔這項任務,每一次我都努力以一個切口較小的主題去牽動孩子的心靈,而選擇的方式最為簡單有效的便是講故事。今天的開學典禮如期通過閉路電視舉行,我與全校師生共享了兩個經典繪本:《強龜》和《重要書》。
“強龜”是一隻倔強的烏龜,為了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上路後,即使憑著它的速度絕對不可能準時到達目的地,即使路上因別人指錯路差點南轅北轍,即使人家告訴它獅王二十八世已在戰鬥中犧牲,婚禮取消了。強龜還是不停地走,不停地走,最後竟然趕上了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孩子不喜歡悲劇,米切爾·恩德把看似愚蠢的堅持用另一個驚喜給故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告訴人們“上路了,總會遇上慶典”的深刻寓意。
“對雛菊來說,最重要的是它美麗的白色;對雨來說,最重要的是它濕漉漉的……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是‘你就是你’!”《重要書》則以柔美的語言、優美的圖畫,講述著深刻而又能讓孩子聽懂的人生哲學,引導孩子在成長中發現自己,肯定自己。
隨著兩個繪本的講述,當全校28個班級裏傳出“我會做最好的我,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誓言時,我接著展示了學校一些典型學生的事例:有四上央視堅持不懈的越劇小演員,有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多次獲獎的小發明家們,有不畏風雨堅持訓練的銅管樂隊成員們,還有放棄休息時間勤練技藝的競賽選手們……讓千餘名學子知道,在他們的身體裏麵,藏著一個更好的自己。
從小到大,我一直討厭傳統開學典禮,中國特色的灌輸式教育在這樣的儀式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尤其是每一次都少不了的校長、副校長或總隊輔導員講話,大家都從總結假期生活開始,到學校新學期的工作要點的彙報,再到要求和希望的提出,那些漂亮或不漂亮的話語總是距離那麼遙遠。現在,加上網絡的搜索功能,此類講話稿更是唾手可得。千篇一律的文字,沒有學校特色,沒有時段特色,對一年級的新生而言,更是一種折磨。開學典禮,原本是為學生而設,事實上,卻常常把學生們演變為一種麻木的會議道具。
這讓我想起了3月的某天,我與蒼葭不約而同地在博客上全文刊載了林茶居撰寫的《讓兒童深深紮根於教育》(《教師月刊》2012年第3期)。文中以一個小故事作為引子:同事W說,她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送她上學,每每站在校門外,看著她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登上四樓,進入教室後才離開。有一次,她進教室前習慣性地回頭看了看,發現校門那邊不見了父母,於是衝下樓來,追了出去,一邊哭喊著:“為什麼不等我進教室後你們再走啊……”這個小故事道出了教育的兩個命題:“成人標準”和“兒童中心”。如果以成人標準去解讀上述故事,類似的情況很容易被歸為“挫折教育”:不能事事順著孩子,不能什麼都滿足孩子。但如果以兒童的觀念去解讀,在小時候的W眼裏,父母的“目送”則是一種儀式,從中她感受到的是父母的關注、重視和愛。我對其中“‘成人標準’必須以‘兒童中心’為價值前提,任何無視或貶抑‘兒童中心’的‘成人標準’,不管它有多麼順理成章,都是值得懷疑的”的觀點深有共鳴。北京市十一學校的“開學護照”,華德福學校、新教育聯盟學校等等的各色做法,都為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啟示。我相信,他們並非隻是教育理想主義者一時浪漫,而是他們的心裏真正有兒童。
今天,以故事開啟新學期,如陽光明亮了孩子們的心靈。同時也啟發著教師,隻有眼中和心中都有學生,說學生聽得懂的話,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