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寧夏,我的第二故鄉(3 / 3)

俗語說的好:“大河沒水小河幹,大河漲水小河滿。”隻有國家富強了,廣大人民群眾才能過上好日子。我在寧夏工作、學習和生活了五十年的經曆充分地說明這個真理。回想當初我們這批支寧人員初來時寧夏落後的情形,曆曆在目。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很快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我們和當地人民一道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白手起家,艱難創業,為寧夏各項建設事業的百廢俱興打下基礎;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和自治區某些政策的失誤,影響了寧夏經濟發展的速度。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我們的國家從此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寧夏也不例外,我們看到在我們生活的首府城市這五十年來所發生的變化,特別是近十來年的變化,可說是日新月異,改地換天!現在的銀川變大了,道路變寬了,湖泊變多了,天空變藍了,變得連我們這些老銀川都感到陌生,需要借助新版地圖和實地考察對它重新認識和辨認。1993年我在一篇短文裏寫道:“這兩年銀川危舊房屋改造工程進展很快,眼見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片片小區接著出現。我來銀川整整三十五個年頭,可算老寧夏了,有些街道小巷半年一載沒去,再去都不認得了。來銀共搬過四次家……如今我重新造訪這些故地,已變得麵貌皆非,那些熟稔的窄巷、土房不見了”。發了一通感慨後接著寫道:“我向銀川市的領導同誌和從事城市規劃的同誌建議:銀川老城麵積不大,房屋太密集了不好,能不能留點空間搞些綠化區、街心公園,多種些樹和多鋪些草皮……”(見本書178頁:《夜晚,銀川並不寧靜》)看來,我是多慮了。其實,區市兩級政府早就成竹在胸,建設新銀川的藍圖正是從那時或更早些開始實施的。

現在的銀川已經徹底改變了舊日的模樣。首先,它變大變美了,城市區域已由以前的3499平方公裏擴展為7471平方公裏,擴大了一倍多。轄三區(興慶、金鳳、西夏)兩縣(賀蘭、永寧)以及靈武市,總人口為140多萬人。在銀川市區,像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上百個名稱繁多的居民小區,樓房的建築和周圍的環境越來越現代、時尚、幽雅,舊日的平房幾乎不見蹤影;市內有十多個大小公園,有南門、大團結、光明、新月、人民、麗子園和西夏七大廣場;街道建設和城內交通也隨之跟上,主要街道均改為八車道或十車道,很少遇見大城市的堵車現象,出門辦事十分方便,公共汽車的線路由幾條增加到50條左右。其次,是重建“塞上湖城”。銀川早有“塞上湖城”之稱,據說曾有“七十二連湖”。由於過去沒有認識環保和濕地的重要,填濕地蓋房屋,與湖泊爭土地,致使湖泊和濕地的麵積大為減少。現已將大西湖、小西湖、寶湖、清水湖、鳴翠湖、北塔湖六大湖泊的景觀水道全線貫通,一個嶄新的更為亮麗的湖城出現在世人的麵前。再次,就是充分利用和發掘了旅遊資源。銀川是全國99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1038年,西夏國曾在此建都(時稱興慶府),它又是古河套文化和古絲綢之路文化的交彙地。像西夏王陵、賀蘭山岩畫和賀蘭山蘇峪口、滾鍾口(小口子)這些名勝古跡、自然風光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十幾年前開發建設的沙湖和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以及新開發的閱海公園、黃河古渡等成為新的旅遊熱點。還有,銀川的交通也發展很快。除了包蘭鐵路外,又有中寶鐵路和太銀鐵路(在建);高速公路南北東西貫通寧夏全境;河東機場於1997年建成通航以來,與全國一些城市的交往更為快捷。寧夏現在交通四通八達,已經形成現代交通網絡。

值得驕傲的是,自2005年以來,我生活的這個城市獲得“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衛生城市”和“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為了建設寧夏,為了建設銀川這個美麗的家園,我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由一個二十歲的青年成為一個七十歲的老者,這五十年的歲月沒有虛度,我又感到非常欣慰。

寧夏,我的第二故鄉,我衷心地希望你的明天更美好更輝煌!

2008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