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郭沫若:愛好接吻的詩人(1 / 2)

飲茶止饑的失業者

1921年8月9日,郭沫若與胡適初次在上海會麵。那時候胡適已經在文化圈博得大名,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而郭沫若呢,隻是一個尚未拿到醫學學士文憑的留日學生,因為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了風格新異的詩作而令人矚目。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幾天前剛剛出版,因此他與胡適坐在一起吃飯,多少有點高攀的意思。

那天安排胡適與郭沫若吃飯的是商務印書館的工作人員周頌九,周頌九是郭沫若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同班同學,由他出麵,似乎是為郭沫若引見名流之意。可當時郭沫若心裏頗不平衡,對國內首屈一指的商務印書館,他亦是牢騷滿腹。曾經他手頭有幾本翻譯著作想賣給商務印書館,卻被一口回絕。後來他與鬱達夫等成立了創造社,但上海灘上有點名氣的書局如中華、亞東等,都不願接手印刷他們的刊物,郭沫若與鬱達夫整日愁眉苦臉。一直到不久前,一家規模很小的書局“泰東”願意幫助他們印刷雜誌,但是苛刻的條件與經濟的盤剝讓郭沫若難以忍受。恰在此時,胡適來上海商務印書館考察,以決定是否受聘於商務,但胡適所受到的禮遇令人吃驚:7月16日胡適抵上海,商務總經理高夢旦親自到車站迎接。幾天後,《上海商報》便登出一篇文章《胡老板登台記》,稱胡為“新文學的泰鬥”,“言明每月薪金5000元”,說胡適到館之日,“該館掃徑結彩,總經理以次,均迎自門首,會客室編輯所均油漆一新。另辟一精室,器具悉為紅木,明晶卻塵。所長部長及各科主任,趨侍恐後。方之省長接任,有過之而無不及。”胡適認為這篇文章不過是“玩笑”,但他還是認真地將其剪了下來,粘附在當天的日記上。可見,他對這種炒作並不反感。

相比胡適所受到的禮遇,郭沫若十分難過乃至傷心,他的生活一直處於拮據和困頓的狀態,那幾年他娶了日本太太,還有孩子,卻長期沒有職業,以賣文為生,據說常年家裏飯桌上隻有一道菜:辣椒炒黃豆——就是將辣椒用鹽稍事醃製後,將炒熟的黃豆倒入,攪拌均勻即可。此菜又鹹又辣,相當下飯。但是一日三餐天天如此,並且一吃就是三五個月甚至一年半載,確實讓人難以接受。聞一多曾經為郭沫若打抱不平:“昨與友人梁實秋談,得知郭沫若在滬賣文為生,每日隻辣椒炒黃豆一碗佐飯,飯盡猶不飽腹……以郭君之才學,在當今新文學界當首屈一指,而窮困至此,世間豈有公理哉!”據說聞一多對郭沫若清貧的生活了解得還不全麵。最苦的時候,郭沫若連辣椒炒黃豆也沒得吃,家中粒米皆無,幹脆就是吃了上頓愁下頓。到了下頓無米之炊,郭沫若發明了一套充饑療法:就是猛喝茶水,喝得肚子老大,以茶代饑。

1923年10月,胡適和徐誌摩一同去看郭沫若,郭沫若應聲前來開門。胡適進門一看,驚呆了:郭沫若手裏抱著一個嬰兒,赤著腳,一件破舊的學生服敞開著,滿臉憔悴。家中房子狹小雜亂,幾個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有一個跌倒在地哇哇大哭,一臉的眼淚鼻涕。郭沫若狼狽極了,一邊給孩子擦拭鼻涕,一邊請胡適與徐誌摩入座。坐哪兒呢?胡適四下看看,到處肮髒雜亂,無凳可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