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木清華
清華學校在北平西郊,清華園車站之北。車站即因該校得名。該校向稱清華園。其中遊泳池、圖書館及科學館禮堂為近代著名建築。至於園內舊有建築,則有工字廳及古月堂。工字廳前花樹滿院,三春佳日旖旎芬芳。後臨荷池,石山起伏,鬆柏環繞,顏曰:“水木清華”,字跡婉秀可愛。“七七”事變,清華南遷,日人占為後方醫院,摧毀殆盡,幾步圓明園之後塵焉。
餘於民國十四年夏丁外艱,是秋被聘為清華大學助教。時該校大學部及國學研究院同時開辦,適劉壽民先生在大學部授西洋文化史,梁任公(啟超)先生在國學研究院授中國文化史,餘遂助兩先生教於大學及研究院兩部。按壽民先生原係餘南開大學業師,任公先生亦曾在南大授曆史研究法,其七弟述任(啟雄)係餘之南開同學,餘在南中選詩時,曾以述任介紹,請益於任公先生,故助教清華時,與兩位先生皆有師弟之誼也。次年,餘完全助任公先生授國學研究院課程,並總纂該院之《國學論叢》,其第一第二兩期,皆餘所編輯也。
該院以吳雨僧(宓)氏為主任,共設五研究室:第一研究室講師為李濟之(濟)先生,每周隻授人文學二小時;第二研究室教授為趙元任先生,授普通語言學;第三研究室教授為陳寅恪先生,授東方語言學;第四研究室教授為王靜安(國維)先生,授古史、《說文》、《尚書》、《儀禮》;第五研究室教授為梁任公先生,授曆史研究法、儒家哲學及中國文化史。任公先生性好動,而且富於領導力,故其在研究院時實領導一切,不僅在教授一方麵已也。其實該院之成立,完全由於任公一人之提倡。
五研究室中,在成立之初,惟靜安及任公二先生有助教。靜安先生之助教,為趙斐雲(萬裏)氏;任公先生之助教,則其猶子存吾(廷燦)氏及餘。次年陳寅恪及趙元任二先生,亦有浦江清及楊時逢二氏分別助教。
該院研究生係論文製,期限一年。第一期之研究生二十餘人,內中如吳其昌、陸侃如、周傳儒、王力、高亨、餘永梁、劉節、羅根澤等,均當時高材生,其後造詣甚深,著述宏富。
二、高歌一曲
民國十五年春王晴漪(名浣溪)後為作者之妻。(原注)女士研究散曲,選元、明、清三代南北散曲成冊。餘於民國十年以來,因選詩關係,頗好散曲。至此課餘與晴漪重新搜集,共同研討。散曲最初經胡適之先生在《星期評論》中提倡,隻就《太平新樂府》一稿,加以評鑒。惟此類散曲專集極僻不易得,故研究乏人,直至民國十五年時散曲研究尚在萌芽。當時不但選本缺乏,即專集亦不多見。此後任二北(訥)及盧冀野(前)二氏始輯成《散曲叢刊》及《散曲集叢》、《飲虹簃所刻曲》,先後出版。元、明、清各代散曲作家專集遂重見於世,漸為士林所重。民國二十六年陳乃乾氏輯《元人小令集》出版,而元人小令之總集始繼別集行世,故晴漪之選散曲蓋最早。每選一曲,均手繕工楷,字畫婉秀,當時並由朱佩弦(自清)氏作序。顧以各人專集,不克盡讀,以選其佳作,是以遲至“七七”事變,尚未付梓,回首往事,已二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