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有一部著名的悲劇作品《李爾王》。一天,我和幾個年輕的大學生交流閱讀後的看法:
這部作品深刻地描寫了人的心理狀態。
這部作品深刻地描寫了人性的醜惡與美好。
這部作品描寫了李爾王的昏庸與自負。
……
他們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他們的看法也基本一致,也就是該部悲劇作品重點在於對人的心理和現實狀況進行描繪。不過一個女生怯生生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後,卻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她說:“大家都覺得李爾王年老昏庸了,不過我覺得奇怪。因為,按照劇本的敘述——我們都有書在手,幹脆我們打開書說吧。”
於是大家各自打開自己的書。
“請看這一段。”她說。於是大家看到如下一段:
李爾 現在我要向你們說明我的心事。把那地圖給我。告訴你們吧,我已經把我的國土劃成三部;我因為自己年紀老了,決心擺脫一切世務的牽縈,把責任交卸給年輕力壯之人,讓自己鬆一鬆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康華爾賢婿,還有同樣是我心愛的奧本尼賢婿,為了預防他日的爭執,我想還是趁現在把我的幾個女兒的嫁奩當眾分配清楚。法蘭西和勃艮第兩位君主正在競爭我的小女兒的愛情,他們為了求婚而住在我們宮廷裏,也已經有好多時候了,現在他們就可以得到答複。孩子們,在我還沒有把我的政權、領土和國事的重任全部放棄以前,告訴我,你們中間哪一個人最愛我?我要看看誰最有孝心,最有賢德,我就給她最大的恩惠。高納裏爾,我的大女兒,你先說。
既然李爾王要根據他三個女兒愛他的陳述來決定嫁妝的分配,那麼合理的過程應該是:在三個女兒都陳述完畢後才能夠決定分配,因為隻有比較才有鑒別。但奇怪的是,在大女兒一講完的時候,李爾王就決定了分配。這相當不合理。也就是說,二女兒和三女兒還沒有講,李爾王就把一份嫁妝分給了大女兒,李爾王怎麼知道下麵的女兒要講什麼呢?這難道真的是他年老昏庸了?我看不一定,因為劇本是莎士比亞寫的,莎士比亞不可能這樣糊塗。所以我認為,莎士比亞這樣寫,必定蘊含了深刻的旨意。如果我們馬上就得出李爾王年老昏庸的結論,這說明我們要麼太馬虎,要麼根本就沒有讀懂這個劇本。
聽她這樣一說,大家不約而同地說“是呀”,顯得若有所思。
這個女生繼續說,所以我的假設是:李爾王早就知道了三個女兒對他的愛的程度。這個“愛的表達”完全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戲,是一個過場、形式,實際上可有可無。具體來說,李爾王早就知道他的小女兒最愛他。他已經給她留下了最為豐厚的禮物——王國最好的一部分。但李爾王也許覺得,假如沒有這一場戲,又顯得非常不公平,所以需要這場戲。同時李爾王堅信,他最心愛的小女兒也能夠領會他的良苦用心,一定會說出最為動人的愛的話詞。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他的小女兒隻是簡單地這樣說:
考狄利婭 父親,我沒有話說。
李爾 沒有?
考狄利婭 沒有。
李爾 沒有隻能換到沒有,重新說過。
考狄利婭 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湧上我的嘴裏;我愛您隻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爾 怎麼,考狄利婭!把你的話修正修正,否則你要毀壞你自己的命運了。
考狄利婭 父親,您生下我來,把我教養成人,愛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這樣的恩德,隻有恪盡我的責任,服從您、愛您、敬重您。我的姊姊們要是用她們整個的心來愛您,那麼她們為什麼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誠的誓約的丈夫,將要得到我的一半的愛、我的一半的關心和責任;假如我隻愛我的父親,我一定不會像我的兩個姊姊一樣再去嫁人的。
李爾 你這些話果然是從心裏說出來的嗎?
考狄利婭 是的,父親。
李爾 年紀這樣小,卻這樣沒有良心嗎?
考狄利婭 父親,我年紀雖小,我的心卻是忠實的。
李爾王聽到小女兒說沒有話說感到非常震驚,但他還是沒有生氣,而是暗示他的小女兒,今天的表達非常重要,她必須要說,所以他說:“沒有隻能換到沒有,重新說過。”但遺憾的是,他的女兒不能領會父親的良苦用心,堅決不說。在此情況下,李爾王勃然大怒:
李爾 好,那麼讓你的忠實做你的嫁奩吧。憑著太陽神聖的光輝,憑著黑夜的神秘,憑著主宰人類生死的星球的運行,我發誓從現在起,永遠和你斷絕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緣親屬的關係,把你當作一個路人看待。啖食自己兒女的生番,比起你,我的舊日的女兒來,也不會更令我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