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編後記(1 / 1)

劉熙載言:“人尚本色,詩文書畫亦莫不然。”借用此言,無非是說明,“本色”,是本書的編選原則。即不管是作家談文,還是畫家談畫,選文的角度唯有“本色”。本書所選作家畫家,以“現代”為主,兼及“當代”,其人其文,風格鮮明,大多具有時代的指標性意義,從而濃縮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時代演變中的“文”與“畫”的精神風貌。所選文章,尤其注重創作者為“創作”的“獨白”,從中得窺文道畫道的真諦。

“談文”大體分三類:其一,作家的文學觀,如胡適的《什麼是文學》;其二,作家從事文學創作的回憶,如艾蕪的《墨水瓶掛在頸子上寫作的》;其三,作家的作品創作談,如柯靈的《非人磨墨墨磨人》。如果說其一是關於文學森林風景的個人描述,其二是森林裏辛勤園丁的勞動總結,其三則是這片森林裏的一株株大樹或奇葩的培育者的園丁心得。不管是談“文學是什麼”,還是談“自己的文章”,作家敘述裏的本色態度是編選的唯一準則。因其本色,這些感悟和敘說才更貼近“文道”的本真。

“說畫”亦如此。什麼是“中國畫”,或說“中國畫”的特點,如潘天壽的《賞心隻有兩三枝》,這是本書輯選“說畫”文章的出發點。其次,便是畫家講述自己從事藝術道路的回憶或總結,如倪貽德的《畫人行腳》、張仃的《我與中國畫》;而漫長歲月中的“得意之作”的“我為什麼畫”、“我創作此畫的過程”,也就成了“說畫”的主體。這些“得意之作”往往刻著明顯的時代烙印,亦如“談文”所選的在特定時代給讀者以深遠影響的作品。如蔣兆和的《我和〈流民圖〉》、傅抱石的《東北寫生雜憶》、錢鬆的《創作〈紅岩〉點滴》、石魯的《昨天·今天·明天》……亦如“談文”部分中的寫作回憶,如汪曾祺先生《〈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等等。

本書的編選目的,在於從文與畫兩方麵,提供給讀者一個打量和閑覽20世紀文學與美術風景的濃縮了的窗口一個貼著時代發展脈落標簽—

的個人窗口。鑒於本書是為了讀者閑讀,並非出於“學院”學術研究的性質,所選文章就不再一一注明出處。

本書的編選仍緣自山東畫報出版社許大昕君的邀約,也是三年前應許君之約編選《童年》之後又一次愉快的合作。因了許君的命題與鼓動,才有了這本《談文說畫》。在本書編選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師友的幫助,尤其是王忠剛和胡修江兩位先生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

另外,我們期待著得到各方朋友的賜教和讀者的意見。

編者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薛原

2009年6月於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