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先鋒派詩人既有我多年的朋友,也有詩歌意義上的至交。所以,作為一個親曆過的詩歌同仁,寫他們義不容辭———我也有義務把我看到和思考的寫出來;或許這也是對於當代詩歌史的一份責任。河南優秀詩人很多,但又是有差異的:有整體意義上的,也有某個側麵的;因而作為一個文本係統,就有挖掘、發現與聚焦的工作在裏麵;而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吸收的過程,寫作之中,便也整合了本人的詩學資源與理論架構。
我無意於成為詩學理論家,也不想寫文學博士般的論文,我隻想寫出一個詩人對另一個詩人“觀賞性閱讀”的真切感受———或曰對於一個詩人“知己”地展示。我期待做一個樵夫鍾子期———盡管沒有他的偉大,也有他的期許。
我會尊重我自身的閱讀邏輯,那便是在全麵閱讀基礎上的閱讀碎片,或素材自身的內在邏輯。我期盼著那是花朵綻放在我述說的新嫩的枝條上,而不希望那是分割的肉塊掛在批評家觀念的鐵架子上。一個詩人猶如一條河流,我們閱讀就會窺見其沿途的風景。我不想把所閱讀的文本視作“獵物”,而僅僅通過它們看透詩人的生平/生命跡象,一同感受其悲苦與歡樂;感受其詩的生發過程;窺視詩人詩寫的獨有的秘密。
我不想去嘮叨每一首詩,因為每位詩人的寫作量都很大;我隻想在整體的架構下呈現那些曾經“觸動過我的”詩篇;我也不耽於無謂的讚賞,那裏既有肯定,也會指出其不足———但那是我自己的觀感的真實。
現在,我隻想寫出自己心儀的文字來———那吻合自己心願的、貼近詩歌文本的“知音”意義上的東西。以隨筆的形式———親切,某種意義上的感性和隨意的“自然”。這是一個“非學術”文本,而在語言表達上,力求舒緩、自然地述說,有意規避那種僵直拘謹的敘述。這裏麵的有些文字,幾乎就是與詩人不斷交流———往常的和即時的———結果,所以愈加體現了詩人間詩學的交彙與相得益彰,乃至於有了碰撞的火花在文本裏璀璨著。
2012.12.16於蘭石軒
附記:
感謝劉明柱先生及“李商隱詩歌基金會”,使這本書得以出版。感謝耿占春先生在百忙之中為這個“隨意”的文本寫了理論思辯精深而厚重的序言!感謝河南大學劉軍副教授為本書作跋;感謝劉強教授為本書所提的學理性建議;感謝張桃洲教授、詩人藍藍及王東東寫的短評;感謝國內、省內的詩人朋友有關的修改建議。另外要說明的是:緣於本書“隨筆”的體式,文中所引述的文字,隻標明作者,而譯者沒有一一標出,在此一並感謝並致歉意。
2013.4.16於蘭石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