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關河決戰(2)(1 / 3)

曹操的不安在於天下尚未統一,他的位置隨時會被人取代;曹操的焦灼在於他已經57歲了,又患有經年不愈的頭風症,他擔心沒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該做想做的事情。孫權和劉備都對益州虎視眈眈,這讓曹操更加不安和焦灼。一定要先得到益州!曹操下定決心。

益州的劉璋是個連草也不想傷害的人,這固然與其善良老實有關,但也是因為他沒有為惡的能力,所以曹操沒把他放在眼裏。但是益州也不是大搖大擺就能進去的,這是因為益州的北大門漢中由張魯盤踞,而張魯是早就公開反叛朝廷的,要進入益州,先得征求一下張魯的意見。曹操懂得,對於張魯這樣的土皇帝,最好的征求意見的方式就是征服。

有人提醒曹操,攻打漢中沒問題,可是這必然通過關中,那是馬超和韓遂的地盤,如果驚動了他們,他們會造反的,那就不好收場了。

可是,曹操非但不聽,反而又派夏侯淵從河東出發,與鍾繇會師共進。有人說曹操這樣做是要促使馬超和韓遂造反,從而借機徹底解決關中問題,這個分析雖然契合曹操的奸雄性格,但是不符合一個病人和老人不願折騰的心理。曹操很可能是認為,因為父親在鄴城做人質,馬超現在的表現很乖,而且會繼續乖下去。

可是,曹操忽視了一點,這個讓人焦灼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不安的。曹操進攻漢中,關中諸將以為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這要對關中下手,個個驚慌不安,加上馬超的慫恿,結果一共十路人馬公開打出了反叛的旗幟,領頭的是韓遂和馬超。

韓遂是被馬超拉下水的,因為他的兒子還在鄴城做人質,他一開始猶豫不決。而馬超早就下了決定,至於包括父親在內的在鄴城的家中幾十口人,他根本不考慮。這讓人想起一個傳說:盜墓這活兒一個人幹不了,但是與人組合去幹有風險,你在下麵把東西遞上去,上麵的同夥很可能為了不讓你分東西而把你埋裏麵,所以一般是父子二人組合,但是一般爬盜洞的是兒子,因為父親一般是不會害兒子的。馬超能輕易放棄父親,韓遂卻很難放棄兒子。但是馬超對他說:這樣一鬧騰,我肯定是沒爹了,幹脆你也舍了兒子,以後我給你做兒子,這樣我們仍然是有爹的有爹,有兒子的有兒子,誰也不少什麼。還有比這更無恥的話嗎?

劉備、孫權、曹操、馬超……一個個站在曆史潮頭的英雄,都在比誰還能再無恥一些。

四曹操的戰場行為藝術秀

造反的關中諸將一共有十路人馬,總兵力約十萬人,聲勢浩大,迅速占據了潼關,然後憑險據守,擺明了要在這裏與曹軍一決生死。曹操倒吸一口冷氣,命令前去增援的曹仁:“關西兵精悍,搞好防守最重要,萬萬不可與他們交戰。”

金秋七月,洶洶的黃河水撞擊著關山,發出低沉的怒吼。大西北的天空格外高遠,一隻雄鷹俯衝而下,蹲在岸邊一塊峭立的山石上,目光銳利地審視著岸上突然出現的一支大軍。曹操要曹仁不得與馬超交戰,他自己卻要親自會會馬超,親率大軍來到前線。

潼關地處關中平原的最東端,黃河自北向南一路奔瀉,到了這裏突然折向東,形成一個直角,潼關就在這個直角的點上。此刻,潼關正在十路關中聯軍的手裏,曹操親率大軍駐紮在潼關以東。

滔滔黃河又要見證曹操的一場大戰。

“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古人這樣形容潼關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要想正麵突破馬超的防線是不可能的,曹操必須北渡黃河,繞開潼關,然後與馬超決戰。

狹路相逢勇者勝,馬超和曹操都已經沒有退路,除了血戰到底,沒有其他選擇。閏八月,在秋風的護送下,曹軍主力開始渡河。

戰國時的吳起所著兵書《吳子》裏有一句“軍半渡可擊”,說敵軍渡河一半時是最佳攻擊時機,深諳兵法的曹操肯定也知道這句話,但是他仍然把“半渡可擊”的機會給了馬超——並非所有的危險都能躲避。

馬超果真抓到了機會。曹操讓大軍先渡,自己與精兵百餘人留南岸斷後。在南岸隻剩下曹操和這一百多精兵的時候,馬超率領步騎萬餘人殺到。馬超的騎兵比風還快,卷著風塵來到了麵前,這時曹操還在馬紮上坐著呢。

曹操似乎沒看到馬超騎兵的到來,他仍然紋絲不動地坐在馬紮上。這種情況下,坐著和站著沒什麼區別,那幹脆坐著好了。

許褚和張郃跑過來,把曹操架起來就向船上跑去。好不容易上了船,卻又開動不了船,因為沒有渡河的士兵都向船湧去,求生的欲望使大家都往船上擠,也不管丞相是不是在上麵。船早就超載了,眼看要沉了,還是有人在水裏抓住船舷想要爬上來。

敵人越來越近,似乎都能聽得到秋風在馬超的長矛鋒刃上打著呼哨。這時,校尉丁斐想了一個辦法,把還沒來得及運過河的牛呀馬呀趕出來,馬超手下亂了陣營,紛紛跑去捉牛逮馬。

船上,膀大腰圓的許褚狂舞著刀,向船舷上砍去,那些攀在船舷上的手指,在血光裏紛紛掉落,然後被渾濁的黃河水卷走。

船終於能開動了,本應該向北岸去,但是船被不聽話的黃河水衝擊著,老是往東走,這樣一直走了四五裏。馬超的騎兵順著河岸猛追,一邊向船上放箭,一邊喊著“必殺!必殺!”已經渡過河的曹軍將士幫不上忙,看著眼前驚險的一幕,都嚇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