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鳳陽的朱元璋情結(1 / 3)

朱元璋祖籍金陵(今南京)句容朱家巷,祖父朱初一帶領兒子朱五一、朱五四逃荒到江北泗州盱眙縣,不久父親朱五四來到濠州鍾離(今鳳陽)縣,朱元璋就出生在這裏,小名重八(兩房中排行第八)。鳳陽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故鄉,對於研究明史的人來說,它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鍾離縣的太平鄉孤莊村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如今坐落於鳳陽縣城西鄉二十營村。村南有一座寺廟,即朱元璋少年時出家為僧的“於皇寺”(當地人把“於”讀作“烏”),後來才改稱為“皇覺寺”。在戰亂中被焚毀後,並未再建。洪武十一年(1378),在舊址東北十六裏的地麵,重新修建寺廟,改名為“龍興寺”,為的是紀念這個“龍興”之地。龍興寺幾經修繕,較前更為宏偉,有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龍興寺碑、大悲殿、明太祖殿、地藏殿、方丈室、藏經樓等,依稀可見當年皇家寺院的氣派。

這裏曾經是明朝的中都,曆經幾百年的風雨,中都的地麵建築大多已經消失,僅存皇城的頹垣斷壁與鼓樓,隱約可以窺見當年的恢弘氣勢。如今鼓樓已經修繕一新,破敗的皇城如欲恢複原貌,恐非易事。與此遙相輝映的是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園),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規模更加宏大,長長的神道,兩旁肅立的石像生,顯示著皇家陵園的架勢,絲毫不亞於明孝陵或十三陵。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朱元璋親自撰寫碑文的“皇陵碑”,至今仍然高高聳立在那裏,碑文還清晰可辨。

在鳳陽,朱元璋留下的痕跡,不但沒有淡化,反而愈來愈濃烈了。

我曾經去過兩次,在當地所見所聞,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鳳陽人濃厚的朱元璋情結。

第一次是1995年8月,從上海去鳳陽參加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會議。會裏會外給人強烈的印象,鳳陽人似乎對朱元璋情有獨鍾,推崇備至。鳳陽縣委書記在開幕式上用強調的語氣,告訴來自各地的中外學者:鳳陽在中國曆史上有兩件事情影響最大,一是出了個皇帝朱元璋,二是1978年的“大包幹”(包產到戶)。

三十年前鳳陽的“大包幹”,揭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其意義無可估量。共產黨的縣委書記居然把它和“出了個皇帝朱元璋”相提並論,著實令與會的學者們吃驚不小。

鳳陽人心目中,朱元璋不僅為鄉梓帶來了無上光榮,而且他本身就有濃厚的鄉土觀念,特別厚愛家鄉。為了開發家鄉,他運用皇帝的權力,把江南富戶大批遷徙到鳳陽。這些人對鳳陽並無好感,每年都要千裏迢迢回鄉祭祖上墳,沿途唱著鳳陽花鼓,有一首名氣最大的這樣唱道: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所謂十年九荒,固然有天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禍——皇陵官署的賦稅徭役。明末時的南京禮部侍郎錢士升祭告鳳陽皇陵之後,向皇帝報告鳳陽皇陵的衰敗景象令他吃驚:土地多荒,廬舍寥落,岡陵灌莽,一望蕭然。根本原因是鳳陽土地貧瘠,在江北各府中列於下下等(最末一等),一遇災荒,人們挈妻擔子乞活四方。

然而當代鳳陽人對這種說法十分反感。滁州市委宣傳部長向大會提交的一篇論文,專門對此進行反駁。文章的小標題一反常態的長:“鳳陽本不是好地方,朱元璋力圖使鳳陽變成好地方”。鳳陽縣委宣傳部長也寫文章,專門論述朱元璋的鄉土情,與之呼應。

參加會議的學者們私下議論,看來在鳳陽不能多講朱元璋的壞話。果然,大會的發言都在講朱元璋的好話,與鳳陽的朱元璋情結十分合拍,成為這次明史會議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