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之魂——六大考古發現(1 / 3)

曆史之魂——六大考古發現

我國最著名的“十大考古發現”,除了以上介紹的4處之外,還包括6處:內蒙古的紅山文化,它獨具特色的“壇”、“廟”、“塚”和大量的精美玉器,具有豐富的曆史內涵;婦好墓讓我們感受到了由都城、文字、青銅器等為代表的生動的、燦爛的商代文明;趙卿墓是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和一座大型車馬坑,是我國考古重要收獲之一;國王墓是戰國中山國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其中具有大量精美的文物;南越王墓其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最為珍貴,是我國最輝煌的發現之一;法門寺地宮在陝西扶風法門寺發現,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內有佛指舍利、捧真身菩薩等寶物。

祭祀遺珍紅山壇廟塚

紅山文化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鄉,紅山文化令人矚目之處,一個是它獨具特色的“壇”、“廟”、“塚”;另一個則是在墓塚中大量出現的精美玉器。

“塚”指的是積石塚,顧名思義就是在墓塚上堆積石頭。這種墓葬形式,在遼寧省被廣泛發現。但那些發現大多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或青銅時代,時間大約距今4000年左右。紅山文化的積石塚,時代最早而規模也超乎尋常,結構複雜卻又極規範,可謂一絕。

塚的位置一般都選擇在高度適中的崗丘的頂部,一般是一個山岡一塚,有時候也會一崗多塚。一個積石塚內一般有多個墓葬,墓葬的建造是用石板和石塊砌築石棺。大型的石棺建築在土坑內,小的則沒有土坑,這些石棺墓一般都成行地排列。

隨葬品中數量最多的是玉器,種類齊全,選料精良。墓上先堆土後積石,塚頂部的積石似乎沒有什麼規律,而塚的周邊部分則壘砌講究。

塚的形狀一般被砌為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特殊的是,這些墓內一般隻隨葬有玉器,沒有其他隨葬品。陶器大多擺在塚上,是一種紅色的筒形陶器,很厚,腹部一麵會有黑色彩繪。特殊之處是這些陶器都沒有底部,然後它們被成排地豎立放置在塚周圍的一圈台階上。

由於這種現象十分奇特,有人覺得是和墓葬祭祀有關的陶鼓;而比較權威的認識是從力學角度分析得出的,認為它們起到保護的作用。

“壇”即祭壇,壇與塚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第一種就是以塚為壇,因為這些積石塚本身規模宏大,塚頂一般寬敞而又平坦,形狀有方有圓,因此本身就具備祭壇的功能。在我國史前時期,這種祭壇與墓地在一起的形式並不少見,同具盛名的良渚文化中就有類似情況。

第二種是在積石塚周圍,特別是塚的南部,可能這是塚的前麵,經常發現大片的紅燒土堆積,應該是附設於塚的祭祀遺跡。

第三種是已經獨立出來的、有一定規模的祭壇。積石塚一般選用白色石灰岩作為原料,這種獨立於塚的遺跡則用了紅色的花崗岩石料。不同於塚內石塊平砌的做法,這些石料被豎立放置,類似“石柵欄”,並有三重圓圈層層疊砌。這一祭壇位置也在諸塚的中心,顯示出它特殊的地位。

在史前墓葬中,一般以一個墓地內的墓葬規模大小來區分等級高低和社會的分化程度。但是這種方法在紅山文化中不再適用,因為紅山文化的埋葬完全以塚為單位,獨立性很強,每個塚或每群塚都獨占山頭。

塚內中心大墓明顯具有“塚主”的地位,突出“一人獨尊”的特點。《禮記·檀弓上》講古代“墓而不墳”,但是紅山文化發達的積石塚上的建築,卻十分突出墓葬的位置與主人至高的身份地位。以大墓為中心形成的高聳而又宏大的塚丘,有如後來的王陵,稱其為“山陵”並不為過。

廟與壇、塚一起,三位一體形成了紅山人的獨特的世界觀。如果說壇和塚關注的是生命的主題,那麼廟關注的是神的世界。

遼寧省喀左東山嘴遺址發現了一批陶塑人像,與小型孕婦像共出的,還有一種盤腿正坐、兩臂相交的中型的陶塑像,一般認為,這類塑像不會是露天置於壇頂的,應該有“神居之所”。

這種猜測在遼河建平紅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廟遺址中得以證實。但是女神廟保存的完好程度、內容的豐富多彩,仍然出人意料,尤其是女神像的逼真和巨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女神廟是整個建築群中保存較好的一座主體建築。廟為土木結構,完全不用石料,這和大量石灰岩構成的積石塚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表現出紅山人精神世界中的兩個不同側麵。

廟從平麵上看,是個窄長形狀,南部一端有圓形的主室,兩側還各有一圓形的側室,北部則是一個長方形房間。從炭化木痕分析,地麵上原來立有木柱,柱子的內側貼上草莖類植物,再塗抹草拌泥,形成牆體。

牆麵為多層,層層黏合而成,牆上還有壁畫裝飾,有紅白兩色的幾何形回字圖案。

廟內堆滿了遺物,除了坍塌的牆麵和屋頂殘塊以外,就是大量的人物、動物塑像和陶質的祭祀用器。

泥塑動物大多殘損,能夠辨識出來的有龍形和鳥形兩種。能辨鳥形的其實隻是一對鳥爪,指節分明,爪尖鋒利,造型十分生動,看來是一種大型的猛禽。

人物塑像是廟內的主要遺物。它們大部分是由較粗的泥土為胎捏製的,在外表塗抹細泥質,再打磨光滑而成,有的表麵還塗朱或有彩繪。可以看出形狀的殘件大約有眼球、手部、上臂、肩部、腿部等,表現出明顯的女性特征。

女神廟內最重要的是一尊基本完整的女神頭像,平放在圓形主室的一側,除了下唇、左耳略有殘缺以外,整個臉部非常完整。

女神頭像的泥塑原料是黃色土,摻雜了草莖類物,未經過燒製。泥胎的質地較粗,捏塑的各個部位則是細泥,外表經過打磨,表麵略呈鮮紅色,唇部塗朱。

頭像的反麵較為平整,推測當時是貼在牆上的。從頭後麵的斷裂部分可以看到有豎立的木柱痕跡,可能是塑像的身體“骨架”部分的遺留。

頭像看來具有典型蒙古人種的特征,鼻梁低矮、圓鼻頭、無鼻鉤、方圓形扁臉、顴骨突出,兩眼斜立。尖圓的下頜、圓潤的麵部和小而纖細的耳部,又具女性的特征。

頭像的塑造十分傳神,嘴角微微上翹,似乎要開口訴說什麼;眼球的處理更為精妙,在凹陷的眼眶內,嵌入兩個圓形玉片,真有“畫人點睛”的效果,眼神一下子就顯得炯炯有光。雖然隻餘頭部,卻可由此想見一個富於生命力的女神形象。

從女神廟的遺物可以看出,紅山人有著女神崇拜的思想。在古代,女神象征生命的繁衍和大地的收獲。作為一個民族生命力延續的象征,在世界各地各原始部族中受到廣泛的崇拜。但在我國早期文化中,這種崇拜的證據卻不多見。

紅山文化女神廟的發現,證明了我國原始信仰中女神崇拜所占的重要地位。

一尊主神的結構和積石塚內一墓獨尊的等級相對應,既反映了當時的信仰體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爾雅·釋宮》定義說“室有東西廂曰廟”,這和女神廟的實際平麵布局是可以對應的,因此,可以將女神廟視為我國宗廟建築的雛形。

紅山文化頗具盛名的另一方麵,是它發達的琢玉工藝。紅山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動物形玉器、勾雲形玉佩和其他裝飾玉件幾類。

以玉豬龍為代表的動物形玉器,還包括了龜和鳥兩類,這些是紅山玉器中內容豐富、製作技術很高的一類器物。不少器物背麵有穿孔,從分布情況看,它們有特殊的功用,絕對不會是一般的裝飾物件。比如玉龜就常常是成對出土,分握於墓主人的兩手,可能具有某種神性的象征。

勾雲形玉佩也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常見、又具文化特征的一個品類。它的造型和紋飾富於變化,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似鳥非鳥,似獸非獸。

有趣的是,這類玉佩背麵都有孔,但卻是豎立放置,而且有孔的一麵衝上。因此,它可能不是簡單的綴在衣物上,而是單獨存在,另有用途,可能是墓主人入土時手握權杖一類的端部。

紅山文化治玉的技術比較先進,製作頗費人工。一般將玉材切割成大致外形,然後通過再加工,將邊緣部分磨得圓鈍光滑,平麵也加工出適度的弧麵來,在鑽孔後的孔邊緣部分也要加工。

在裝飾藝術方麵,紅山人掌握了以簡勝繁的要領。他們對玉器表麵的刻畫十分慎重,要表現動物形象時,總是隻有在必要的頭部、羽翅位置適度刻畫,然後是通體磨光,沒有一點額外的工夫。

紅山文化玉器最具特色的裝飾技法,是在玉器表麵一般會磨出很淺、但寬窄深淺十分均勻,並隨器物形態變化的淺溝紋。這種技法的難度大大高於一般的切割、刻畫、鑽孔和打磨,卻使玉器溫潤的特質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由於紅山文化玉器從器形到製作技法方麵的這種種特點,使其在同時代的史前文化中成為佼佼者。“紅山玉”也成了古代器物中的精品。

紅山文化對玉器的情有獨鍾,反映的是更高層次的“玉葬之禮”,在這裏,玉不僅僅是地位的象征,更可能被賦予了道德、價值的觀念。將玉作為“德”的載體,在我國的傳統審美意識中,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早在5000年之前的紅山文化中,這種傳統卻已得到很好的發揮。

充滿神秘氣息的玉器,“唯玉獨尊”的埋葬製度和恢弘真實的女神崇拜,構成了這個有5000年曆史的北方原始文化的立體形象。由於它處於長城南北交彙的獨特位置,它的輝煌成就便更為發人深省。毫無疑問,紅山文化將是中華文明起源曆程中一個精彩的前奏。

[旁注]

新石器時代 始於距今8000年前的人類原始氏族的繁榮時期。以磨製的石斧、石锛、石鑿和石鏟,琢製的磨盤和打製的石錘、石片、石器為主要工具。

祭壇 古代用來祭祀神靈、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築。先人們把他們對神的感悟融入其中,升華到特有的理念,如方位、陰陽、布局等,無不完美地體現於這些建築之中。祭祀活動是人與神的對話,這種對話通過儀禮、樂舞、祭品,達到神與人的呼應。

《禮記》 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製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麵,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爾雅》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係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龜 龜在我國古代與麒麟、鳳凰和龍一起謂之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龜稱為玄武,生活在江河湖海,因而玄武就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武也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玄武在北方,所以玄武又成了北方神。

[閱讀鏈接]

1981年,牛河梁遺址在文物普查中被發現。

兩年以後,這個地點的發掘徹底改變了紅山文化在我國乃至世界史前文明史中的位置。

大量的積石塚發現了,更重要的女神廟也發現了,隨葬的神秘而又精致的玉器大量出土了。這項工作立即引起了國內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該遺址迅速被定為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且劃定了50平方千米的巨大的保護範圍。

從此以後,有條不紊的發掘和不斷深入的研究,使紅山文化成為中華文明起源中的一出重頭戲。

地下瑰寶殷墟婦好墓

婦好墓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在殷墟小屯村西北麵的一片岡地上,是一座並不顯眼的商代中型墓葬。

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的王都,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曆經8代12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確認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無可爭辯的。

婦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君主武丁的3位夫人之一,也是商代一位傑出的女將軍,深受商王武丁的信任與寵愛。

婦好墓5米多長,約4米寬,7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築,尊其廟號為“辛”。

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928件。

婦好墓中刻有銘文的青銅器有近200件。有“婦好”銘文的就有上百件,其中的兩件大銅鉞最為引人注目,一件以龍紋為飾,一件以虎紋為飾,每件重達八九千克。

據甲骨文判定,它們曾是婦好生前使用過的武器。據考證,銅鉞在商代也是王權和軍權的象征,看到它們就仿佛可以看到當年婦好馳騁疆場的颯爽英姿。

婦好生活於前12世紀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據甲骨卜辭記載,婦好曾多次主持各種類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動,利用神權為商王朝統治服務。

此外,婦好還多次受武丁派遣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予她獨立的封邑,並經常向鬼神祈禱她健康長壽。

然而,婦好還是先於武丁辭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並且隨葬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最多、最集中的墓。

婦好墓的玉石雕刻種類很多,形態各異,展示了當時很高的製玉水平,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藝術、商代人種、服飾製度、階級關係、生活情態等方麵的寶貴資料。

這些雕刻作品供佩戴、插嵌裝飾而用,非獨立的雕塑,但所反映出的商代雕塑創作中已具備較準確地掌握頭部五官位置和身體比例,並能在小型器上有意放大頭部的寫實能力;注重發式、冠式的服飾等已顯示人物不同社會地位的觀察能力。

而其中人物麵部無表情、雙目突出的特點又正是當時流行的雕刻裝飾手法的體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婦好墓玉器的原料,經鑒別大部分是新疆玉,隻有 3件嘴形器質地近似岫岩玉,一件玉戈可能是獨山玉,另有少數矽質板岩和大理岩。

這說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為主體,有別於近畿其他貴族和各方國首領所用的玉器,從而結束了我國古代長達兩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階段。

婦好墓玉器的玉色以淺深不等的青玉為主,白玉、黃玉墨玉極少。除王室玉之外,還有來自地方方國的玉器,如有的刻銘說明是來自“盧方”的,這反映了商王室玉和方國玉器的工藝特色。

琢玉技巧有陰線、陽線、平麵、凹麵、立體等手法,在一件玉器上往往有多種琢法,圖案的體麵處理也有變化。

各種動物形玉飾有神話傳說的龍、鳳,有獸頭鳥身的怪鳥獸,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種動物形象,以野獸、家畜和禽鳥類為多,如虎、熊、象、猴、鹿、馬、牛、羊、兔、鵝、鸚鵡等,也有魚、蛙和昆蟲類,其中有些器型尚屬罕見。

玉雕藝人善於抓住不同動物的生態特點和習性,雕琢的動物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如一件回首狀的小鹿,表現出警覺的神情;而頭部歪向一側的螳螂則顯得悠閑自在,生動傳神。

玉器之外還有綠鬆石、孔雀石、綠晶雕琢的藝術品和瑪瑙珠等。

婦好墓玉器的藝術特點不僅繼承了原始社會的藝術傳統,而且依據現實生活又有所創新,如玉龍繼承了紅山文化的玉龍,仍屬蛇身龍係統而又有變化,頭更大,角、目、口、齒更突出,身施菱形鱗紋,昂首張口,身軀卷曲,似欲騰空,形體趨於完善。

婦好墓的玉鳳是新創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長尾,飄逸灑脫,與玉龍形成對照。玉龍、玉鳳和龍鳳相疊等玉雕的產生可能與巫術有關。

玉象、玉虎等動物玉雕來自生活,用誇張概括的象征性手法準確地體現了動物的個性,如象的馴服溫順,虎的凶猛靈活等。

玉人是婦好墓玉器中最為珍貴的部分,如絕品跪形玉人,頭戴圓箍形,前聯結一筒飾,身穿交領長袍,下緣至足踝,雙手撫膝跪坐,腰係寬帶,腹前懸長條“蔽”,兩肩飾臣字目的動物紋,右腿飾 S形蛇紋,麵龐狹長,細眉大眼,寬鼻小口,表情肅穆。其身份是墓主人婦好還是貴婦,難以確辨。

無論是玉禽、玉獸還是玉人,均為正麵或側麵的造型,這是婦好墓玉雕以至整個商代玉器的共同特點。

婦好墓中的大量玉器,說明玉器在商代貴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玉不離身”的最早例證。商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所形成的,從玉器可以看出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時代某些文化的先進因素,並不斷發展和創新,豐富了商文化的內涵。

另外,婦好墓大型青銅禮器、武器和象牙器等也顯示了商王朝的興旺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

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鬥8件,每組4件。

“司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而且多配有10觚、10爵。

有銘文的銅禮器190件,其中鑄“婦好”銘文的共109件,占有銘文銅器的半數以上,而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穎別致的器物。如鴞尊、圈足觥造型美觀,花紋繁縟。三聯甗、偶方彝,可說是首次問世。

三聯甗由一件長方形甗架和3件大甑組成。甗架形似禁,麵部有3個高起的喇叭狀圈口,可放置3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6條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鑄縫。

架麵飾蟠龍紋3組,分繞3個圈口,龍頭做側麵形,兩端的頭朝下,中間的頭朝上。在一端蟠龍之前有一個獸麵和一龍。龍的身尾均飾菱形紋和小三角形紋。架麵四角分別飾以牛首紋,牛口向外。

圈口周壁飾三角形紋和一周雲紋。甗架四壁也有精細花紋:長邊兩麵各飾五組龍紋和6個大圓形火紋,兩者相互間隔,其下接飾大三角紋10個;短邊兩麵中部各有一龍,兩側飾以大圓形火紋。主紋均以雷紋為地。在中間圈口的內壁有銘文二字。

甑形製較大。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3個扇麵形孔,獸頭半圓形空心耳。口下有兩條細棱,飾遊動狀的龍紋兩組,每組二龍,頭相對,以雷紋為地。在龍身的上下側分別填以圓形火紋。3件甑的口下內壁與兩耳下的外壁分別有銘文兩字。

三聯甗是灶形器與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時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動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創新。

婦好墓中這件偶方彝的器蓋似屋頂,兩端有對稱的短柱鈕,長邊各有7個方形蓋和7個尖形蓋,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蓋與器身裝飾饕餮紋、夔紋、鳥紋、三角形紋等。

婦好墓的武器有戈、鉞、鏃等,兩件鑄“婦好”銘文的大銅鉞最令人矚目,一件紋飾作兩虎捕捉人頭,虎似小虎,形象生動。相似的圖案曾見於“司母戊”大鼎的兩耳上。似有震懾作用。

大銅鉞是我國古代用於劈砍的格鬥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組成。斧身為石質、銅質或鐵質,斧柄為木質。鉞與斧形製相近,區別是鉞形體薄、刃部寬而且成圓弧形。鉞主要是作為軍權的象征,所以鉞大多鑄造精良,鉞身上刻有人麵或獸麵紋飾,形象猙獰而華美,給人一種威懾力。

婦好墓中有3件象牙杯,有兩件成對,其中一件夔鋬杯的形狀似觚,通體以雙線陰刻繁縟精細的饕餮、夔龍、鳥等圖案,其口、眼、眉、鼻以及身部鑲嵌綠鬆石,圖案周圍刻以細纖的“回”紋作為襯托。杯的一側安以鳥、夔龍圖案的鋬,其目、喙、羽、爪、眉及身部也都鑲嵌綠鬆石。

另一件象牙帶流虎鋬杯,是我國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觀,雕琢精致,堪稱國之瑰寶。

墓內還發現有6800多枚海貝,經鑒定為貨幣,1件阿拉伯綬貝、兩件脈紅螺。海貝產生於我國台灣、南海,反映商王朝與我國東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間接的聯係,是極重要的證據。

[旁注]

盤庚 我國商代第二十位國王,在盤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亂,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王朝的統治出現了危機。盤庚繼位以後,公元前1298年把都城從奄遷到殷,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人民安居樂業,文化發展,社會富足繁榮,商王期從此中興。

孔雀石 一種古老的玉料。我國古代稱孔雀石為“綠青”、“石綠”、“青琅玕”。孔雀石由於顏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點的綠色而獲得如此美麗的名字。

蟠龍 指我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做盤曲環繞。相傳蟠龍是東海龍王的第十五個兒子,曾施法降雨、驅逐怪獸造福於人間,最後累死於大地上。

饕餮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

和田玉 是一種軟玉,俗稱真玉。質地致密、細膩、溫潤、堅韌、光潔。和田玉在我國至少有7000年的悠久曆史,是我國玉文化的主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具有極深厚的文化底蘊。

[閱讀鏈接]

婦好墓1976年春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發掘工作由考古一名女專家主持。發掘的成功離不開專家的堅定信念與不畏勞苦的堅毅品格。

由於婦好墓保護隱蔽,很難發掘,在工作進程一半時,看到毫無結果,許多專家都以斷下定論,說這是隻是普通的地,上麵的夯土也僅是殘留建築物的痕跡。

隻有這名女專家堅信這夯土下一定有名堂,她積極投入其中,並且號召所有的同事,工作人員一起努力,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婦好墓再現於世……

青銅寶藏春秋趙卿墓

趙卿墓發現於山西省太原金勝村,是一座保存最好、獲得資料最為豐富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和一座大型車馬坑,也是春秋時期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的高級貴族墓葬。

西周時,晉國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春秋初至晉文公稱霸時,6個異姓貴族成為晉國舉足輕重的新興勢力,他們是趙、魏、韓、範、中行、知氏,即所謂的“六卿”。

趙卿墓的主人嬴姓,趙氏,名鞅,諡簡,春秋時曾擔任晉國執政卿達22年,叱吒疆場,雄霸於諸侯。也是他,在2500多年前命董安於修建晉陽古城,並開啟了太原城的曆史。

春秋末年,晉國公室衰微,大權旁落,分屬六卿,史稱“六卿專權”。趙簡子挾強大武裝,合諸侯之兵,戌周十載,又鑄“刑鼎”,頒布晉之法典。

同時,趙簡子為了趙氏在晉國政局中立於不敗之地,開始了北進的行動,在其新的采邑地營建了一個軍事城堡,並以此為中心,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就是居於晉水之北的晉陽。趙簡子派遣謀臣董安於治理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