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鄴城河畔,河水輕撫著岸邊的小草。
一雙蔥白的小手鞠著一捧河水,放在嘴邊。馥紅的小嘴微微翹起,輕輕嘬了兩口,然後感歎的發出一聲輕吟,道:“這水真甜。”
旁邊明顯是仆從裝扮的年輕婦人笑著道:“這是一條的甜水河,所以鄴城的青年男女都喜歡在這個河邊踏青遊玩。”
少女拿起身邊的瓷瓶,侵入河中,道:“我要裝一瓶,回去讓父親也嚐一嚐。”說完,立刻站起,雙手捧著瓷瓶向岸邊正在休整的車隊跑去。
天高氣爽,古舊的上,散發出悠悠的墨香。
此時陽光正柔,非常適合看書作文。
一位中年人斜坐在大樹根旁,偶爾看看,然後閉上眼睛輕捋胡須,搖頭晃腦一番。
少女歡快的跑過來,叫道:“父親,快嚐嚐我給你取的水,好甜的。”
中年人微笑的接過瓷瓶,仰頭灌了一大口,慨然道:“果然是好水。”
少女獻寶似的道:“我找的,我找的。”
中年人輕撫少女的頭發,道:“琰兒最乖了。”
提起這位中年人的名姓,即使是到了現代也有很多人知道。
他姓蔡名邕,字伯喈,是東漢最著名的大文豪,大教育家。
他一生嫉惡如仇,因不滿宦官及其奴仆的惡行,上書言事,卻反被宦官汙蔑,導致半生漂泊,居無定所。
為了躲避宦官的迫害,西北大漠,東南瘴鄉都有他流浪的足跡。世人感念他的品德,凡是他到之地,必然受盡當地世家的追捧。
而蔡邕本人性格也相當豪爽,絲毫不為顛沛流離的生活所苦,依舊堅持不懈的做學問。每到一處,必然尋求古跡,收集名書,終於成為當世知名的一代文豪。
更可貴的是蔡邕秉承孔子有教無類的宗旨,凡是來求教的書生一概平等視之,更為他贏得了天下所有讀書人的一致稱讚。
比如出身於宦官門下的曹操就拜在了他的門下,得到了他盡心傳授,以至於曹操在他死後數十年都念念不忘,對其女蔡琰更是照顧有加,不惜重金將她從塞外贖回。
說起蔡琰,這也是一個奇女子,她剛出生沒多久便趕上父親因罪被發配到西北大漠,並且是全家陪同。於是剛剛滿一歲的蔡琰成為最小的罪犯跟著父親一起被發配了。後來,蔡邕四處顛沛,也都將她帶在身邊,悉心指導她的功課,以至於她年歲雖幼,但已經可以稱得到上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了。
父女二人談文論道,撫琴弄蕭,倒也其樂融融。
就在這時一位管家來報說:“老爺,剛剛我們從河裏救上來的男子已經醒了。他想要親自感謝老爺的救命之恩。
蔡邕皺眉想了一會兒,搖頭道:“還是算了,你讓他好好養傷便是,待他傷愈讓他自行離開。道謝不過是舉手之勞,就不必了。”
“遵命。”管家退了下去,走到遠處一座臨時搭建的帳篷前。
帳篷搭建的很是粗糙,光線昏暗,並且有難聞的氣味。
管家並沒有進帳篷,一隻手掀這門簾,在昏暗的光線中,看到帳篷內有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