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迷人的抗爭——序陳豔敏“書文化”係列叢書(1 / 2)

“讀圖時代”的提出,好像就是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老照片》開始的。出版之始,意氣洋洋的出版者,充滿了把握大眾文化發展先機的自豪。應該說,在轉型的中國,在不斷尋覓與探索文化發展思路的中國,“讀圖時代”的提出確是具有挑戰的一筆。當然,如同上個世紀20-30年代在國外興起的“大眾文化批判”和“大眾文化辯誣”之爭至今不衰一樣,在中國,紛爭也漸漸由此發展起來。話題早已由“讀圖時代”扯到了“影視時代”“電玩時代”以及許許多多高新科技產品“攻城略地”的現實……憂心忡忡的讀書人傳遞出更多的不安——從大眾文化的流行所掀起的“娛樂至死”風潮,從電視、網絡文化的繁盛對經典閱讀的擠壓,從文字閱讀的失缺而導致的人類想象力和情感意境的覆沒……幾乎所有曾經在西方文化批判浪潮中出現過的預言,似乎已毫厘無失地在中國大地上重演著。

我對流行文化並無偏見,甚至對電視、網絡等高科技的發展充滿了敬意。且不說傳媒的進步無不意味著民主的進程。單就人的文化權利而言,那些健康無害的、娛樂身心的大眾文化產品,對民族性格的養成、社會風氣的引導、健康快樂生活方式的鑄造,功不可沒。但我們又不能不麵對這樣一個現實,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公交車裏,手不釋卷的中國人,還曾成為外國記者豔羨的風景,三十年後,公交車上、餐桌前,竟已幻化出一個個沉湎於iPad或手機短信、微信的身影。這使我想起二十幾年前在日本電車上看到的一幕:飄掛於車廂的漫畫,車廂裏的站客們,津津有味地觀賞著那些漫畫,時不時發出傻傻的笑聲……當時就想,天天浸泡在這樣的文化氛圍裏,難怪世界譏諷你們成了“經濟動物”!

看今天的中國,當然不能隻看擁塞在名品店裏一擲千金、頤指氣使的“土豪”們,不能隻看蜂擁於旅遊景點,高聲大嗓、舉止無忌的遊客,也不能因為金字塔上“到此一遊”的塗刻,使我們對本民族素質的評價落入自暴自棄的深淵。

但我們真的不能不為本民族越來越少的讀書量而慚愧。“淺閱讀”的流行,使我們不能不對本民族精神風骨、情感深度和審美格調的前景,抱以更多的憂慮。

這就是當陳豔敏女士把厚厚的四摞書稿擺在我麵前的時候,令我吃驚,又使我備感欣慰的原因。

一位“癡書”之人,把自己讀書的感悟與大家分享。這些感悟,並不深奧,但歡喜由衷。我注意到,從1998年9月讀加繆的《置身於陽光和苦難之間》,到2014年2月讀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再到今日四本讀書隨筆的結集出版,這中間竟有著十六年的時間跨度。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十六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裏,豔敏女士始終在堅持閱讀,並不間斷地把它寫成文字。閱讀和寫作時那種“心懷歡喜”的境界,是不能不感染我們的。使我們沉迷的,還有她多年讀書養成的思考特色,這些構成了一個閱讀者和言說者的個性魅力——她長於從眾多經典著作中汲取精華,又自覺地與一般的讀書筆記區別開來,更注重捕捉書中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加以優雅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內在的心得與感受,向讀者呈現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給讀者傳遞從容、沉穩、專注狀態下的閱讀體驗。“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經過了時間滴注和書籍熏染的迷人氣息,在浮躁的當下,將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和親和力,將吸引更多人成為讀書之人、迷書之人。對熙熙攘攘的當下,可謂之“迷人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