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這本書印出的時候,我從沒有想過它還能有再印的機會。本書原就是一冊當時寫作的合集。那時,雄飛兄事業正在興盛期,他想到要我來編輯一冊小書,多是出於友情。他對此書不在意,我也不在意。說實話,我當時更在意的是它能帶來多少稿費。
此書最初編輯時,我想把感覺多少還有些史料價值的文章都編進去,但結果並不如此。有些文章,出版方麵通不過,我也隻好妥協。
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寫的《〈觀察〉研究》主體部分能收入此書,是雄飛兄盡了很大努力才達到的結果,我要特別感謝他。當年雄飛兄主持“黑馬文叢”的時候,參與者多是少壯青年,我雖然也忝列其中,但已不是青年,更不屬“黑馬”。當時這批叢書作者曾有一個在全國巡回演講的係列活動,一度還被人稱為是“踏雪尋梅”,雖然雄飛兄多次相邀,但我每次都婉言謝絕,不是我有什麼先見之明,而是我人屆中年,對浪漫活動早失興趣。如今“黑馬文叢”作者早已星散四處,還能和雄飛兄偶爾舉杯的,大概我算一個。
2007年,我到廈門教書,偶然遇到一些好讀書的學生,他們多數表示對這冊小書留有印象,這令我稍感欣慰。如果這冊小書能讓有些青年對文史研究產生興趣,或者因此對正統的曆史有些懷疑,那我則是喜出望外了。
感謝德良兄一直催促我重版此書,沒有他的熱情,我不會再有興趣做這件事。更感謝建剛、紅梅夫婦,他們為此書的編輯做了大量工作。
因為《〈觀察〉研究》後來已單獨出版,此次重印將這部分完整撤下,另補充了一些還未結集的新文章。書名依舊,但應當算本新書了。這是我特別要說明的。
作者
2012年11月23日於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