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對眠“曉風殘月”,誰又慨歎“故壘西邊”;誰曾悲戚“冷月無聲”,誰又激憤“挑燈看劍”。千百次夢回,“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太多的記憶,“砌成此恨無重數”。
穿過流水,漫過時光,“尋尋覓覓”終得見“煙霧九重城”,“庭院深深”鎖不住“千裏快哉風”!
翻開這些泛黃的書卷,看見了這些或瀟灑或憂傷的影子,看見了他們身上展現了中國人的品格和靈性。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國家,這源於它厚重的曆史,它迤邐的山水,這些都是滋養詩情靈氣的土壤。中國人重情、善感,喜怒哀樂都可入詩,在諸多妙筆生花的編織下,成就了一篇篇讓人沉醉的作品。
詩詞,在中國人的字典裏從來都不是生僻的,甚至可以說詩詞影響了整個中國人的性格,這片土地的人們熱愛風花雪月,熱愛豪情烈血,每個人骨子裏都是詩人的靈魂。在遙遠的上古時代就開始有了詩歌的雛形。春秋時代出現了《詩經》的繁華,《離騷》的奇絕,詩詞自此開始了千年繁衍生息的曆史。於是,在漢朝樂府的鼎盛之後,迎來了唐詩的輝煌,它或飄逸或沉渾或淒冷或豔麗,有著千萬種臉孔,千萬種氣韻,哪怕百年千年之後,還是有人記得那些百花齊放的時代和那些爭奇鬥豔的名句。
而這本書所談的宋詞,正是與唐詩並稱的兩大詩歌體裁。唐詩雖然輝煌得前無古人,卻並非後無來者,過了動亂的五代時期後,宋詞帶著它與生俱來的嬌豔和陰柔姍姍來遲,與唐詩共同形成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大高峰。唐詩偏重言誌,吟誦自然壯景,像一首首激昂震撼的交響曲;而宋詞偏重抒情,發掘內心世界,像一支支嫋嫋婷婷的小夜曲。與唐詩相比,宋詞更加貼心和動人,它的語言纖巧,它的情緒微妙,深得詩歌的意韻之美。宋詞不僅繼承了唐詩的韻律,也融入了駢文的華麗,甚至還兼容了散文的自由,因此它顯得最為多姿多彩,絢麗開闊。
本書詳細解析了影響宋詞進程發展的一些重要詞人,如瀟灑不羈的柳永、豁達清雄的蘇軾、情深赤誠的晏幾道、淒切感傷的秦觀、典麗文雅的周邦彥、縱橫沉鬱的辛棄疾、空靈冷傲的薑夔……我們要看的不隻是他們的優秀詞作,也不隻是他們的生平經曆,而是要讀到更為深層的美感和韻味,要了解性格和人生際遇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果他們不是那樣的性格,如果他們沒有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曆,極有可能就不會擁有這樣大的文學成就。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是在讀詞,更是在讀人,這就是本書與同類型書最為不同的地方。
隻有經曆許多,才能了解許多,相信大家在這些詞作中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沉醉在美好詞句中的感覺是很美的,那一刻,靈魂是輕盈的、澄明的。人生,總是需要偶爾的沉醉,哪怕是在別人的故事裏,這不是一時的放縱,而是人性的自我審視。或許我們還可以驕傲地說,我還能在天地之間化成一顆塵埃,聽得見它的呼吸,看得見自己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