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1993年11月14日通過)
為貫徹落實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經濟體製改革的任務,加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討論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若幹重大問題,並作出如下決定。
一、我掘經濟體製改革麵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下,經過十多年改革,我國經濟體製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農村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入,國有企業經營機製正在轉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廣泛展開,計劃經濟體製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過渡。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國際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在認真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戰略決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鄧小平同誌1992年年初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十四大明確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本世紀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製,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期的偉大曆史任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製,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係,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係,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製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有機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必須圍繞這些主要環節,建立相應的法律體係,采取切實措施,積極而有步驟地全麵推進改革,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