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整體劇情來說,離散的親人曆經磨難終於團聚,誤會煙消雲散,家庭歸於和睦,實現了“全家福”。劇作描寫的是解放前王仁利因毆打日本兵逃跑到張家口,家人誤以為他死了,妻子李珍桂和女兒王秀竹被婆婆趕出家門,而後妻子改嫁,女兒被賣到妓院,兒子王新英進了孤兒院,弟弟王仁德由於當初不但沒能收留大嫂,還讓她改嫁換錢,所以無臉見家人。解放後在人民警察的幫助下,一家人得以相認,並且彼此諒解,有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最後大家決定一起照一張全家福。老舍十分關注下層貧民百姓的生活和命運,家庭的悲歡離合是他創作話劇的情節推動力,也是他情感的寄托,對平民百姓的同情和祝福。《全家福》的主旨就是為市民祈福。老舍在談到《全家福》的創作經驗時說,當初選材時“《全家福》的資料很多,可都是獨立的:有的是兒子找媽媽,有的是妻子找丈夫……情節各異,互不相關。戲劇必須集中,不能零零散散如擺舊貨攤子”,他“就把幾件本來是孤立的事情組織到一處,成為一個新的故事。這就加強了人與人的關係,有了更多更好的情節,也更能感動人”。舊社會弄得人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新社會就是要使人民過上安定團圓的生活,這是老舍的真實意願,也是他創作的最大動機。
其次,市民的精神麵貌有了很大改變。市民是城市生活的主體,幸福的生活要靠他們來創造,隻有市民的積極性提高,生活才會更好。在老舍以往的作品中,小市民的性格大都趨於中庸、保守,而且社會的黑暗、國家的衰落讓人心境蒼涼,底層市民隻能日複一日地掙紮,沒有出路,也看不到希望,他們的生活狀態是十分灰暗的。而新中國的成立給城市帶來了新氣象,使市民振奮起來,他們受到社會主義理想的熏陶,變得樂觀向上,整個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具體到《全家福》中,以王仁德為例,解放前嫂子被趕出家門,他無力收留,居然勸嫂子改嫁一個病入膏肓的人,自己得到說媒的二十元錢。他活得很沒有骨氣,所以一直也不敢麵對哥嫂。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他有了一份炊事員的工作,不由得哼著“社會主義好”,一心一意要把食堂辦得更出色,用他自己的話說:“北京解放後,我又活了過來。”他也終於敢正視自己以前的錯事,誠懇地向哥嫂道歉,使一家團圓。這表明人物的心靈和精神都有了淨化與提升。另外還有王秀竹與王新英姐弟倆也由起初找不到親人時的失落、悲傷變得樂觀開朗,精神狀態轉好。不僅市民的心情變得舒暢,他們的思想也更為進步,精神境界有所提高。雖然王秀竹以前做過妓女,可是未婚夫丁宏並不嫌棄,而且他還一直鼓勵、開導秀竹,讓她鼓起生活的勇氣,並幫助她尋找到失散的親人,使她得到了幸福。王新英的學友沈維義也不斷地幫助新英,最後助他找到了姐姐,這些人都在真心實意地幫助自己周圍的人。同時,人們對陌生人也十分熱情,如李桂珍撿到一串鑰匙,擔心失主著急,就主動為其送去。通過以上種種可以看出,在新的城市環境中,市民的精神狀態與麵貌也隨之一新。這其實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老舍的話劇一直努力呈現的內容。新社會、新城市、新市民,老舍話劇開辟出一個新世界。
第三,市民之間的關係更為融洽,使城市更顯和諧。老舍在《我為什麼寫》中談道:“人與人的關係的確起了令人讚歎不已的變化!這個劇本就是要寫一寫這種變化。盡管我的知識有限,我的熱情卻使我欲罷不能。是嘛,這種人與人的關係的發展,使我絕對相信我們的明天一定是更幸福的。”老舍:《我為什麼寫〈全家福〉》,克瑩、李穎編:《老舍的話劇藝術》,第162頁。這表明老舍是希望借《全家福》中市民的融洽關係預示出他們日後的幸福生活的,在這一作品中,可以發現一些新型的關係。例如,警民關係變得和諧。民警是《全家福》的主人公之一,這一形象在老舍話劇中曾多次出現,如《方珍珠》中的巡長,《龍須溝》中的警察,《西望長安》中的公安廳處長唐石青等,這些警察大都是認真誠心為人民服務的,就是《方珍珠》中解放前欺壓人的惡巡長在解放後也有了轉變。而《全家福》與這些作品相比,更為突出地展示了警民之間的關係。解放前王仁利受一個鐵路警察的欺騙,不僅讓家人誤以為他已死去,還被騙去許多錢財,弄得妻離子散,而解放後人民警察處處幫助他,為他尋回親人,讓他實現“全家福”。不僅如此,民警在日常生活中還天天幫助孤寡老人井奶奶挑水,並照顧其日常生活。老舍說:“我們可敬愛的人民警察千真萬確是人民的。他們與人民的親切關係是我在解放前無法想象得到的。”警民關係的和諧融洽極大地保障了市民的生活,使其生活更為舒暢、順心。同時,《全家福》中大雜院的鄰居之間關係也非常好,李珍桂、林三嫂、井奶奶相親相愛、互幫互助,宛如一個大家庭。林三嫂搶著代替民警為井奶奶挑水,井奶奶發現李珍桂有時一個人掉眼淚,就耐心地開導她,讓她吐出以前的苦水,他們的關係和諧而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