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最早的海戰(1 / 1)

公元前485年,吳、齊兩諸侯國在黃海發生了一場海戰,這是中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次海戰。

中國是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遠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隨著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諸侯爭霸戰爭的需要,中國古代海軍就應運而生了。當時長江中遊的楚國,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吳國,杭州灣沿岸、錢塘江流域的越國,濟水流域、山東半島的齊國四個沿江沿海國家的舟9幣即海軍最為強大。吳國的舟師是按陸軍車戰方式設置的,其戰艦分為大翼、小翼、突冒、樓船和橋船。大翼像陸軍的重車,小翼像輕車,突冒像衝車,樓船像行樓車,行船像輕足驃騎。突冒帶有可撞擊敵船的衝角。這些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戰船組成的舟師,簡直就像今天由各種艦隻組成的混合艦隊。越國的舟師配有戈船和樓船,戈船善於接舷格殺,樓船可居高臨下攻擊,一些國家還有先登、飛鳥、倉隼、太白等戰船,有的還在海上訓練水軍戰士或進行海戰演習。

這時,在波瀾壯闊的黃海上,舟師所使用的武器,除沿用陸軍的刀矛弩矢外,已有了專門用於水戰海戰的長鉤矛、長斧等兵器了。我國著名發明家公輸般還特別為楚國設計和創製了一種水戰利器,稱做“鉤拒”,敵艦進攻時,可以用它阻擋敵船;敵人退卻時,可以用它鉤住敵船。在相互進行水戰和海戰時,各國派出的艦隊均有“艦隊司令”。“艦隊司令”還有“旗艦”,“旗艦”還有命名。這說明我國最早的舟師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當時的吳國,擁有今上海、江蘇的大部分及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區,建都於吳(今蘇州市)。齊國位於今膠東半島,西起黃河,東臨大海,北接無棣水(今河北鹽山以南),南至泰山。後起的吳國憑著強盛的國力,在擊敗西邊的楚國和南麵的越國等強敵後,又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北方的齊國。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決心北上。公元前486年,夫差派遣軍民開挖從江都到淮安長達185千米的運河——邗溝,為攻齊作準備。

公元前485年,齊景公被人害死,國內出現混亂。早就等待時機的吳王夫差心中暗喜。他聯合魯、邾、郯三國共同出兵攻擊齊國。吳王命令徐承擔任艦隊統帥,率領吳國舟師駛出長江口,浩浩蕩蕩地去攻打齊國。

齊國素有“海王之國”的稱號。

聽說吳國舟師前來進攻,立刻命令舟師沿著海岸往南,去擋住吳國舟師。

於是,兩國水師在黃海海麵上相遇,一場你死我活的海戰開始了。

齊國的戰船上,士兵們拚盡全力劃著船槳,許多士兵朝著吳國戰船拚命射箭。吳國戰船上的士兵也以牙還牙,射出一支支飛箭。一時間,海麵上殺聲震天,箭矢飛舞。

船隊距離越來越近,齊國拚命還擊,有兩艘船頭包有鐵皮的快船,朝著吳國戰船猛撞過去。立刻,有兩艘吳國船損壞沉沒。

這場海戰一直拚殺到天黑。吳國舟師從很遠的長江口趕到黃海,將士們已經很勞累了,跟齊國拚了這麼長的時間,越來越招架不住了。吳國舟師統帥徐承見勢不妙,連忙鳴鼓收兵。齊國取得了海戰的勝利。

次年,吳國再次聯合魯國,討伐齊國。在艾陵(今山東泰安市附近)雙方展開激戰,齊軍被擊敗,吳魯聯軍獲勝。以後,魯、衛、宋等國歸順吳國,吳國勢力更為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