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向東南追蹤曆史(序言)(1 / 2)

程民生

新聞和曆史,完全是兩個極端。什麼是新聞?這話可以由我來問,卻不能由我來回答。因為我不是新聞界中人,相反可以說是舊聞界中人——向後看,研究古代曆史的。那麼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來理解,新聞——也就是報紙上刊登的文字——包括:最新發生的事件、讀者第一次知道的事情、讀者想知道的事情、想讓讀者知道的事情。這樣一來,新聞就可以和曆史聯係起來了,也就和我聯係起來了。

那一天,守國王總帶著《厚重河南》的負責人、編輯、記者等一大幫人,來河南大學,商談關於《大宋南遷》的策劃,說是要在《厚重河南》上每天一版、連續一個多月報道北宋滅亡、宋室南渡的過程。這讓我吃了一驚:沒想到報紙竟會如此關注曆史問題!沒想到報紙竟會如此強勢出擊、大張旗鼓地關注大宋南遷!

曆史學家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耐不住也不行,所從事的就是寂寞的事業,隻有極少數人知道。突然間,一段曆史要火了,就像好好地從礦井中走出,麵對大眾的迎接一樣不知所措。靜下心來想,對史學來講,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啊。普及曆史知識,還有比發行量超過百萬的媒體更好的方式嗎?出於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我應邀擔任了學術顧問,以實際行動支持、參與這次前所未有的行動。

我不喜歡旅遊,也不喜歡湊熱鬧,主要是沒有那個時間。宋史研究主要是文獻研究,它的傳世文獻是宋以前所有文獻的兩倍,就怕你時間不夠看不完,不怕你沒東西看。所以,實地考察也不是必須的。但新聞就不同了,或者說要把曆史變成新聞,就必須和現實以及實地考察密切結合。這是《厚重河南》的一貫做法和特色,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學術顧問不隻是參與前期策劃、提供資料線索等,還應跟隨記者考察采訪。於是,我也前所未有地抽出九天時間,陪同記者開始了曆史之旅。

宋朝的京師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所謂“汴京富麗天下無”,“除卻梁園總是村”。在千年之交時,美國《華盛頓郵報》組織了千年回顧文章,特別指出:“12世紀初,張擇端的畫卷展示了中國的開封城,第一個千年初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該畫卷展示了一片繁榮的商業景象,城中還有橋和小船。除了極少數的一些例外,這幅畫卷仍然可以用來描繪今天的一個市場景象。”2005年5月22日,美國《紐約時報》破天荒地用中文通欄標題發表《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指出一千年前世界的中心在開封,現在在紐約。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隻有中國的城市燈火輝煌、光明燦爛。一千年前,全世界隻有中國開封是超過百萬人的超大城市。11世紀,歐洲最大的城市英國的倫敦隻有1.5萬人,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的規模都不過萬人。14世紀的倫敦也隻有4萬人,巴黎有6萬人。而11世紀中國的開封有100多萬人。一千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還是原始洪荒,非洲更原始。一千年前的中國開封就已經有施藥局、慈幼局、養濟院、漏澤園等福利設施,按西方學者的看法:這是城市高級現代化的特征。宋代開封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亞洲的中心。

曆史是前進的,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正如“輝煌如過眼煙雲”,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百六十八年後,由於統治集團的腐敗,開封被金兵摧毀,宋朝被金兵滅亡,皇室成員被擄往北方。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還有個康王趙構因在河北執行原來的割地任務,漏網了。在地方官員的擁戴下,他在南京(就是現在的商丘)登基當了皇帝。但他本事不大,膽子更小,無力抵抗金兵,返回開封,沿著汴河倉皇南逃,最後逃到海邊,坐船下海。經過幾年流亡奔波,終於穩定了下來,定居在杭州。這就是南宋曆史的開端。

這個曆史事件非同尋常,劃時代的意義是:

——從此,我國曆史的經濟、文化中心完成了南移;

——從此,曆代都城不再是以黃河為中軸線西京與東京的擺動,而是以黃河與長江為兩端的北京與南京的變化;

——從此,河南、開封再也不是曆史的中心舞台,雖然位居中原,在以後的曆史中卻再也沒有地理位置的優勢,相反還逐漸被邊緣化了。

也就是說,大宋南遷是河南曆史的轉折點。公元1127年的大旋渦、大遷移,既是曆史遺產,也是現代啟示錄。

關注河南發展的《大河報》,當然要關注河南曆史轉折的軌跡。於是,他們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關鍵問題。說他們具有遠見卓識,不算奉承吧。

2005年9月20日,我們一行四人乘坐一輛越野車,就是沿著宋室南遷的足跡,一點兒不含糊,一點兒不拐彎,走向東南,走向曆史。所不同的是,八百七十多年前他們是狼狽逃亡,我們是從容考察。

汴河是北宋最繁忙的一條通道。亡國以後,由於失於修浚和黃河衝淤,漸漸地湮塞了。水沒了,道還在,由水路變成了陸路。我們走的就是這條路。令人驚奇的是,在商丘夏邑縣的會亭鄉段,可以明顯地看到路麵高出農田一米多高,那就是原來的汴河河床。汴河作為一條人工運河,水源來自黃河,日積月累,黃河水所攜帶的泥土淤積在河道裏,形成了高底河現象,正好省得後來修路墊土了。前些年修路時,就出土了大量宋代遺物,以瓷器為多,不少村民和文物販子發了財。還出土了一人多高的大鐵錨呢。那都是當年沉船或從船上落下的文物。這條路,是多珍貴的古跡啊,應當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