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跋 卅年為文悲與喜 讀書行萬裏路(3 / 3)

當然也要感謝妻子郝育蘭女士,說實話,平時寫的東西很少讓她看,原因是淨挑毛病。她做事十分認真,文字方麵一絲不苟,倒也符合文學碩士的身份。我喜歡聽恭維話,而她很少讚揚。有時在報刊上看到我的文字,總是直陳文中的瑕疵,切中要害的指陳每每讓我坐不住。曾打算不讓她“染指”,省得掃了出書的興兒。兒子說:“還是讓我媽把把關,好好推敲推敲,我媽文字比你嚴謹。”可以說,文稿除了部分曆史方麵的章節改得少外,其他都有修改的痕跡,她認真負責字斟句酌嚴格把關,或許因此少點兒舛誤,感激得很。

看來一個也不能少,本文打算不提兒子,書中有關他的內容至少七八篇,除了調侃就是調侃,幾乎沒有誇讚。他自信得很,不在乎我的評價,知道後一笑置之。平時工作十分忙碌,長時間出差,長時間加班。回到家中很疲憊,不忍心累他,夫人說:“兒子駕馭文字能力強,還是讓他看看。”想想也是,兒子小學開始報刊發文,初中“全國小作家征文比賽”獲銀獎,當過《銀川晚報》小記者,中學文學社常委,大學文學社社長,雖經常述而不作,然文字感悟很好;滿臉倦容的兒子哈欠連天地把通篇文字認真地過了一遍,改了不少詞語,當然也要謝謝兒子的爬剔校正。

本書分了六個版塊,三分之二以上是雜文。無論警苑雜談、針砭時弊還是談古論今都是雜文題材。探討的基本就是價值取向和信仰趨向方麵的話題,認為信仰危機最危險。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確立了反人類的信仰——消費主義、性亂和成功學。信仰重建很難,尤其是在法治缺失的前提下,首先需要從推動民主、保障自由開始,而這需要深層製度的變革,本書某些篇目作了這方麵的探索。

“有人說今天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造成的,他們開出的藥方是回到中國沒有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這是絕對不能認同的。”今天的一切問題都是改革不徹底造成的,回到過去隻會帶來專製下的全民貧困。隨著民智開啟,市場發育,中國回不去了。

部分文字涉及對既得利益集團觸動的話題,不動有亡黨亡國之虞,而動又拖著長長的製度陰影,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掩蓋,始終沒有獲得實質性突破,但今天經濟發展的政策紅利已經殆盡,社會矛盾如火山待發,已經沒有退路。亟切希望新一屆領導人真正推動,這一事關全民福祉的改革進程。

苦惱的是:已經到了接受命運安排、安享生活的年齡,這個時代依然逼迫我保持憤怒和激情。隻好承認自己還不夠淡定沉著,但無怨無悔。我的青春畢竟際遇了中國最有活力的80年代,因此有責任為我摯愛的祖國鼓與呼!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三十多年倏忽過去,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忽然想起三姑夫“不到五十不出書”之告誡。等本書付梓,天命之年已過半了,出書受挫是否冥冥之中早有定數呢?行文至此,想起呼應題目:餘生將讀萬卷書,己身逾行萬裏路!

本書和本文算是對自己三十多年教書作文的一個階段性小結吧。是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