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奇文——有感於楊書友的新作《警苑雜談》(1 / 1)

即使不與他謀麵,讀了他的文字,你也便能了解他的所觀、所思,以及浸透在字裏行間的他的秉性。

多數人活著隻為專注忙碌於自己的工作,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而他不是;多數人習慣了生活裏的意外、不平等,不再質疑不再思考,而他不是;多數人生活著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再關注自我修養,而他不是;多數人年齡若他,大可以清閑度日,八小時工作後喝喝茶打發自己的日子待衣錦還鄉,而他不是。

匆忙一瞥,也會讀出文如其人,樸實、細膩、風趣而不時有驚喜。午後,斟一杯香茗,在繚繞香氣中慢慢細品,就能酌出其中蘊藏的味道。

國人愛麵子得緊,先生重視的卻不是個人臉麵,而是警服、警徽和警察形象的尊嚴。出於職業的高度敏感,他會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滿街的“仿警服”提出質疑,隻因身上製服賦予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國人怕揭短,他既全心熱愛著自己的職業,又能鐵麵無情地針砭時弊。他的筆下,警察不再隻是令人敬畏的大蓋帽藏藍製服,而是有血有肉,會犯錯的平凡人。

他一心兼濟天下,在我們獨善其身,奔波於生活而對新聞舊聞視若無睹的時候,他思考著社會公平公正的問題。“多難興邦,國人自強”,這是生長與壯大的信念。警察自己的事兒,百姓的事兒,同門師生情誼的事兒……越來越多的人不愛操心了,而他卻始終念念不忘。

對於工作,他嚴肅認真,疾惡如仇。無論是警察隊伍、達官顯貴或者其他人,凡是貪汙受賄、作惡多端、欺民擾民、知法犯法、執法犯法,都為他所痛恨,反麵教材信手拈來,態度堅決鮮明。對於惡,他甚至是犀利刻薄的,眼裏揉不得一粒沙。

警察不僅是他的職業,亦是他的生活、他的思考、他的人生。正義感極強,責任感極強,活得認真,對職業生活更是仔細,善於觀察、思考、提問,又常抱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試圖為問題找出理想的解決方式。若隻是一味根據自己的想法沒頭沒腦質疑一通,也便談不上是什麼分享。眾人印象中警察嚴肅刻板,他卻是開放不拘一格的,關注麵之寬廣,使得他無論發問或者評價,都見解獨到。

鐵骨錚錚的漢子,工作上嚴謹認真,卻也有書生意氣,俠骨柔腸。酷愛古詩詞,尤其宋詞,甚至會因東坡先生一首詞而肝腸寸斷,滴落男兒淚;極愛曆史,尤其近現代曆史,深有研究。他可以毫不避諱地為偉人歌功頌德,絲毫不矯揉造作,也可以詼諧幽默地道出偉人不為人察覺的細節。

本書相當部分在寫曆史,援引了故事,幽曆史一默,談笑自若且見解獨特。他博覽中外古今,不固步一隅,想法古怪精靈,也愛憎分明。曆史的部分不可謂不精彩,講起來也是娓娓道來,遊刃有餘。於曆史真相而言,他既幽默風趣又相當較真。如同將一部部曆史重新對簿公堂,供大家評閱,重新斷案。在這公堂之上,有些是被流傳得越來越神乎其神的偉人,有些是遺臭萬年皆曰可殺的罪人,是非功過憑誰論,先生也隻是酣暢淋漓地講出不為人知的其他故事,以饗讀者。

這是先生的書,也是先生的人。樸樸實實,明明白白,但絕對有內涵,有味道。先生對自己的評價是,“中點書毒,潔身自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讀罷,讀者便也能讀懂先生。

無所欲求,但又憂民憂國憂天下,願為民解疾苦。能文能武,武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文能吟詩作賦才情滿溢。對於人生,一絲不苟,而對於生活,又不乏樂趣和詼諧自嘲。讀他的書,就是在讀他眼裏的人生,他的生活,不諂媚不妥協,不盲從不屈服。

最終,這個真性情的人,講的還是氣節:曆史的氣節、文化的氣節、教育的氣節、職業的氣節、民族的氣節。如果沒有了氣節,這世上可就果真無趣了。

他是位警察,也是位警界作家;他遠在寧夏,文字卻離我很近。

他叫楊書友,是我的老朋友。

(張西 作家,國家安全政策研究室專家團成員,北京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