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母親常說“一口飯吃不成胖子”,以此囑咐她的兒女做事要有耐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恒。如今,用這句家鄉俗語來形容本書的寫作過程也很貼切。
3年前,當得知我將遠赴新疆援疆後,鬆江報社資深記者臧誌明先生趕來送我,臨別建議我在疆閑暇時“記記日記、寫寫文章”。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作為鬆江報社的通訊員與臧誌明仁兄相識,其時,鬆江報社在城區中山中路通波港東側一幢公房底層的一套三室內辦公,每周出版1期,每期4開4版。如今,鬆江報社辦公地點已搬到城區最繁華地段的一商務大廈的一整層樓裏,每周出版4期,每期4開12版,真是今非昔比。
2010年10月12日,一個永生難忘的日子,我平生第一次踏上了新疆這片熱土。
新疆古稱西域,天山橫亙東西,天山以北為準噶爾盆地,通稱北疆;天山以南為塔裏木盆地,通稱南疆。全境東西長約1900公裏,南北寬約1500公裏,麵積166萬平方公裏,玉出昆侖,金產漠北,地廣人稀,蘊藏豐富,自東北至西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8個國家接壤,邊界線長達5600多公裏。在身處新疆的日子裏,我逐步領略品味到了“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不到喀什,不算到過新疆”、“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等俗語的豐富內涵,激發了我用笨拙的筆描繪新疆壯美景色和異域風情的強烈願望。
《我的維吾爾族朋友老穆》是我在援疆期間寫的第一篇文章。記得來疆後的次年6月,我們援疆幹部遵巴楚援疆分指領導工作部署,撰寫個人半年度工作小結。回憶來疆半年多來的工作經曆,與維吾爾族同事一起下鄉、一起喝酒聊天的真摯情感,一幕幕浮現在我眼前,思緒如湧,小文一揮而就。在隨後的分指彙報交流會上,我上交了書麵工作小結,並不合常規地朗讀了這篇文章,得到了與會援疆幹部、醫生與老師們的熱烈鼓掌和肯定。感謝解放日報社編輯邱曙東先生的厚愛,《我的維吾爾族朋友老穆》與此後我撰寫的10多篇小文陸續發表於《解放日報》的《援疆兩地書》專欄。
鬆江區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是鬆江區援外(疆、藏、滇等地)幹部的聯絡與管理部門,我們援外幹部親切地稱之為“婆家”。每逢春節前我們回到家鄉休整時,區合作交流辦總會召集我們一起座談,了解關心我們的生活,指導援外工作。區合作交流辦陳新華主任經常勉勵我們要珍惜難得的援外經曆、尊重當地領導、做好本職工作,並建議我們這些援外幹部在工作之餘多寫文章,為鬆江的援外事業留下豐富而寶貴的文字記憶。陳主任還特別鼓勵我將日積閑文結集出版,並應我之請欣然作序。
兒子娃娃是新疆當地維吾爾、漢等民族間常說的一句俗語,有耿直義氣、豪爽熱情、有膽有識、掏心窩子、敢於擔當、敢於奉獻、大氣忠誠等豐富含義,幾乎囊括了新疆人的所有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書名取為《兒子娃娃——一名援疆幹部的手記》,表達了以上所說所有含義。我告別親人,不遠萬裏從東海之濱的上海來到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小城巴楚援疆,曆三載有餘,經受住了冬天的嚴寒、春天的沙塵、夏天的酷熱和一年到頭的反暴力反分裂鬥爭,特別是巴楚縣“4·23”色力布亞鎮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嚴峻的反恐形勢的考驗。我努力踐行著為新疆各族人民謀發展、求幸福、促和諧的援疆使命,做新疆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兒子娃娃!
值此本書付梓之際,我要感謝巴楚援疆分指指揮長、巴楚縣縣委副書記曹雷軍,巴楚援疆分指副指揮長、巴楚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施齊等領導與援友的關心與幫助;感謝我的“娘家”——派出單位鬆江區農委封堅強主任等領導與同事的關心與幫助;感謝我掛職部門巴楚縣農辦領導與同事的幫助與照顧;感謝巴楚縣縣委宣傳部吐爾洪江·依明先生對本書中有關維吾爾族習俗和禮儀的審閱;感謝賀正芳女士對附錄雜詩的調韻潤律;也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呂繪元女士為本書的出版付出的辛勞。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最摯愛的家人,你們的善良、包容和對援疆事業的理解與支持令我感動,願你們永遠健康、平安和快樂!
徐泉方
2013年7月於新疆巴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