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袁士霄道:“托眾弟兄扶助,立我為首。今聚得一百單八名頭領,心中甚喜。自從天王歸天,但引兵下山,公然保全,此是上天護佑。如今一百單八人,皆在麵前聚會,實為罕有。我欲設一大壇,以報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則保弟兄們安樂;二則願朝廷早降恩光,赦免大罪,我當盡忠報國;三則盼天王早生天界,生生世世,再得相見。不知眾兄弟意下如何?”
眾頭領齊道:“善果好事,哥哥定奪。”
朱子柳道:“可先請漁隱先生主持法事,邀請道高名士,買香燭、紙馬等一應物件。可選定四月十五為始,用七晝夜完成此事。”並吩咐下去,廣施錢財,督辦物什。
日期已近,袁士霄、卓不凡、點蒼漁隱風清揚發下軍令,在忠義堂前建造台像,設二十八宿,堂外設立監壇。
擺列已定,設放法器。共請得道高名士,連點蒼子風清揚,共四十九員。
是日,天和氣朗,月白風清。以袁士霄、卓不凡為首,朱子柳與眾頭領為次,齊來拈香。風清揚與四十八員道高名士,每日三朝,至第七日滿散。袁士霄要求上天報應,特請漁隱先生再誦讚辭,聞達天帝,每日三朝不休。
到了第七日三更時分,風清揚在法壇第一層,眾道人在第二層,袁士霄等眾頭領在第三層,眾小頭目並將校都在壇下,皆求上蒼,務要報應。
是夜三更時候,隻聽天上一聲巨響,如裂帛一般。眾人看時,直豎一麵金盤,兩頭尖,中間闊,叫做“天門開”,又叫做“天眼開”,裏麵金光射人眼目。雲彩繚繞處,中間卷出一團巨火,直向法壇滾來。那團火滾了一遭,竟鑽入正南地下去了。
此時天眼已合,眾道人下壇來。袁士霄隨即叫人掘開泥土,尋找火團。在地下掘不到三尺處,見一個石碑,正麵上方兩側均有天書文字。
袁士霄命人取過石碑看時,見上麵乃龍章鳳篆蝌蚪之書,無人能識。
眾道人內,有一位道長姓丘,法諱處機,乃後世武林金大俠所記《射雕英雄傳》中“一言止殺機”的人物,當下對袁士霄說道:“貧道祖上留有一冊文書,專能辨驗天書。那上麵都是蝌蚪文字,因此貧道善能辨認。可允貧道譯將出來,便知如何。”
袁士霄大喜,忙讓人捧過石碑,請丘道長看了。良久,丘道長說道:“石中所刻,乃眾位義士大名。側首一邊是‘替天行道’,一邊是‘忠義雙全’。頂上皆有星辰南北二鬥,下麵乃為尊號。若不見怪,當以從頭宣來。”
袁士霄大喜,喚過聖手書生蕭半和,用黃紙記寫道長所言。
丘道長又道:“上有天書二行,乃文者星辰;前有天書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後有天書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麵則注有眾位義士的姓名。”
丘道長讀罷,眾人聽了,俱驚訝不已,未曾想石碑之上竟然能有如此記載,更未曾料到後來金大俠所著書中,更有精彩故事。
當日袁士霄大設筵宴,頒布號令:梁山兄弟,各領其責,悉遵法令,不得有違。
次日,袁士霄鳴鼓集眾,都到堂上,焚一爐香,又對眾人道:“今非昔比,我等天罡地煞相會,多蒙閑人雅士落筆有聲。故此必須對天盟誓,永無異心,生死相隨,患難與同,仰答天意,不負後人。”
眾人大喜,於是拈香盟誓,齊跪上蒼。
袁士霄誓曰:“士霄小吏,無德無能,感日月聖域神靈之照耀,念雨夢雲天雙星之所記,聚萬千血性弟兄於梁山,結百十不朽英雄在水泊。如今一百單八人,上符天數,下合人心,中合傳承。從今往後,倘若存心不仁,天地共誅,神人同戮。但願永存忠義,替天行道。神天鑒察,報應昭彰。”
袁士霄誓罷,眾人皆同誦其誓。
時光荏苒,不覺悠悠數百年,盡管水滸群英感天感地,卻不免化為塵埃,然而當今武林泰鬥、雲天星金大俠卻不惜筆墨,創作出一十五部武林絕學,又有好事者作成《水滸群英傳》,將一百單八人幻化成新派武林,全不論各屬年代,隻圖文章感人,期以常變常新,承續廣傳。
有詩為證:
當初天河施義士,胸中罡煞降塵寰。聞聽豪氣浸骨冷,思來英魂透膽寒。人間仗義歸水泊,天下雪恨占梁山。再有地泉金大俠,演與後世靜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