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祈福放魔雙煞授義(1 / 3)

話說這一版《水滸傳》,題目多了“群英”二字,乃好事者從武林奇才金大俠著述當中借來的人物,混入大宋天下演義些新奇,盡管經曆未曾改變,結局更是原班結局,但曆史既定,又豈由金大俠及好事者再改,因此看官隻須耐著性子,重新讓金版群英創造輝煌。

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仁宗天子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

宰相孟宇、參政田雲上前奏曰:“京師盛行瘟疫,望吾皇寬大為懷,祈福救民。”天子準奏,令翰林學士草詔一道,天子禦筆親書,並降禦香一炷,欽差殿前太尉星宿老仙丁春秋為特使,前往華夏信地麗雲山,宣請陳摶老祖來朝祈福安民。

這丁春秋原是星宿海的老仙,受了招安,最終混成班前太尉。丁春秋領了聖敕,當下辭別天子,背了詔書,盛了禦香,帶數十人離了東京,取路趕往信州來。

且說太尉丁春秋一行上了路途,這一日,終於來到華夏信地,當下,住持真人、道童侍從,前迎後引,將丁春秋接至秀清殿上,並將詔書居中供奉。

丁太尉問監宮真人道:“老祖陳天師今在何處?”

住持真人向前答道:“祖師性好清高,倦於迎送,自向麗雲山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因此不住本宮。”

次日五更,眾道士請太尉沐浴,吃了素齋,道眾人等送到後山,指與路徑。

丁太尉別了眾人,口誦天尊寶號,縱步往山上而去。將至半山,望見大頂直插霄漢,果然是座好山。丁太尉獨自行了一回,盤坡轉徑,攬葛攀藤。

約莫走過了數個山頭,三二裏多路,已然腳酸腿軟走不動路,口裏不說,肚裏躊躇,心中想道:“我是星宿大仙,更是朝廷貴官,何曾穿草鞋走這般山路!知他天師在哪裏,卻叫下官受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即氣喘如牛。

就在此時,山凹裏揚起一陣陰風,風頭過處,奔雷也似的發出一聲巨吼,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猛虎。丁太尉大吃一驚,慘聲叫道:“啊呀!”望後便倒。那猛虎望著丁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了一陣,突然望後山之下跳了去。

猛虎去了一盞茶時,丁太尉方爬將起來,再收拾地上香爐,還把龍香燒著,再上山來尋天師。又行過三五十步,口裏歎了數口氣,怨道:“皇帝禦限,差俺來這裏,叫我受這場驚恐!”話音未落,又覺得哪裏起了一陣風,吹得毒氣直衝過來。

太尉定睛看時,山邊竹藤裏簌簌亂響,搶出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的蛇來。丁太尉見了,又吃一驚,撇了香爐,哭叫道:“俺今番死也!”望後便倒在石邊。

大蛇徑搶到石邊,朝著丁太尉盤作一堆,兩眼迸出金光,張開巨口,吐出舌頭,噴那毒氣在丁太尉臉上,驚得丁春秋三魂蕩蕩、七魄悠悠。

大蛇看了丁春秋一回,望山下一溜,早不見了。半晌,丁春秋才爬得起來,說道:“慚愧!驚煞下官也!”再拿了銀提爐,整頓身上詔敕,準備繼續上山。

正欲移步,隻聽得鬆樹背後隱隱地有笛聲吹響,漸漸逼近。丁太尉定睛看時,但見一個道童,倒騎一頭黃牛,橫吹一管鐵笛,轉出山凹。

丁太尉急忙喚那道童:“童子,你從哪兒來?認得我嗎?”

太尉連問數聲,道童嗬嗬大笑,拿著鐵笛,指著丁太尉說道:“你來此問,莫非要見老祖陳天師嗎?”

太尉大驚道:“你是一個牧童,如何得知?”

道童笑道:“我草庵中服侍天師,聽祖師說:‘皇帝差了個星宿海的丁太尉到來,我如今乘鶴駕雲去也。’此會兒必已去了。”

太尉再喝道:“俺本是星宿大仙,童子,你不要說謊?”

道童笑了一聲,也不回應,又吹著鐵笛轉過山坡去了。

太尉尋思:“這小童如何盡知此事,想是祖師吩咐過了。”於是,拿著提爐,再尋舊路,奔下山來。

眾道士接著,請至方丈坐下,真人便問太尉道:“曾見祖師嗎?”

太尉說道:“俺上至半山,跳出一隻吊睛白額猛虎,驚得下官魂魄都沒了。又行不過一個山嘴,竹藤裏搶出一條雪花大蛇,盤作一堆,攔住去路。若非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我欲再上山坡,轉出一個道童,騎一頭黃牛,吹一管鐵笛。我便問:‘哪裏來?識得俺嗎?’他道:‘已都知了。’說祖師吩咐,早晨乘鶴駕雲望東京去了,下官因此回來。”

真人道:“太尉可惜錯過,這個牧童正是祖師!”

丁太尉“啊呀”一聲道:“我真是有眼不識真師,當麵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