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防病治病篇(2)(3 / 3)

功能:清熱解毒,生津潤燥。

適用:暑熱煩渴,心煩怔忡,頭暈耳眩,食欲不佳者。

(2)清熱解暑類

通常適宜於口幹、汗多、中暑的人。

三鮮茶

原料:鮮薄荷、鮮佩蘭、鮮藿香各15g。

製作:分別切碎,稍煎煮,取汁代茶飲。

功能:消暑清熱,芳香化濁,和胃解表。

適用:夏季感冒,中暑,頭痛鼻塞,食欲不振,惡心泄瀉者。

(3)清肝明目類

能預防肝炎和眼痛,配方中有桑葉、菊花、草決明、夏枯草、板藍根等。

決明子茶

原料:決明子50g。

製作:決明子炒熟備用。每次取10g,沸水衝泡飲用。

功能:消暑清熱,明目止咳。

適用:夏季暑熱燥渴及頭痛,目赤腫痛,大便不暢及高血壓者。

(4)清熱消滯類

通常適宜於肚脹、胃口不佳者。

佛手陳皮茶

原料:陳皮10g,生山楂10g,佛手10g。

製作:將陳皮、生山楂、佛手洗淨,撕成小塊,放入茶杯中,用開水衝入,蓋上蓋子燜10分鍾左右,然後去渣,放入少量白糖。稍涼後,放入冰箱中冰鎮一下更好。

功能:常飲此茶,既能消暑又能理氣健胃消滯、化痰止咳。

適用:可用於肚脹、食欲不佳之人。

(5)清解風熱類

能預防感冒、頭痛,常用金銀花、桑葉等。

桑菊茶

原料:金銀花、桑葉、白菊花,甘草。

製作:將金銀花、桑葉、白菊花10g,甘草3g放入鍋中稍煮,然後去渣葉,加入少量白糖即可。

功能:可散熱疏風清熱,清肝明目,對風熱感冒也有一定的療效。

29.冬病夏治——“三伏”敷貼療法

“冬病夏治”療法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三伏”敷貼療法源遠流長,屬於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經絡理論為依據,選擇溫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中藥研成細末,用薑汁調成糊狀,製成藥餅,直接貼敷在患者背部的穴位上,通過藥物的透皮吸收和經絡腧穴的共同作用直接影響到相關髒腑,激發和調整機體內在的生理功能,起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那麼,敷貼藥物治病、防病為什麼要在三伏天進行呢?其他時間貼藥可以嗎?像老慢支、支氣管哮喘這樣的痼疾,中醫認為是寒痰伏於內,冬天由風寒所誘發。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的時候,隨著外界氣溫升高,人體“氣易行、血易瀉”,痼疾在此時治療便會變得更加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三伏冬病夏治療法是通過貼藥後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機能,改善機體的反應性,增強抗病能力。因此,該療法除了治病之外,主要是防病,能夠減少上述疾病的發病頻率和減輕發病時的症狀,結合多種康複訓練,最終達到根治的目的。

30.止吐解酒中藥

(1)竹茹

性甘、微寒。有清熱化痰止嘔作用。竹茹10~15g,水煎服,可治飲酒後頭痛、嘔吐等症。

(2)高良薑

性味辛、熱。有溫中止嘔,散寒止痛之功。高良薑10~15g,水煎服,可治飲酒太過,身寒嘔逆。

(3)苦參

性味苦。有燥濕、祛風殺蟲、利尿作用。苦參10~12g,煎湯飲服,有益醒酒。

(4)葛花

為葛藤的未開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葛花10~15g,水煎服,可治飲酒過度引起的頭痛、頭昏煩渴、胸膈飽脹等症。

(5)五味子

性味酸、甘、溫。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之功。五味子10~12g,水煎服,可解酒。

(6)肉豆蔻

味辛、溫。有收斂止瀉,溫中行氣、消食之功。取肉豆蔻10~12g,水煎服,可治醉酒後脘腹飽脹、嘔吐等症。

(7)烏梅

性味酸、澀、平。有斂肺、澀腸、生津之功效。取烏梅30g,水煎服,可解醉酒後煩渴。

(8)桑葚

性味甘、微寒。具有滋陰補血,潤腸作用。解酒時可取鮮桑椹150g,搗汁飲用。

(9)白豆蔻

性味辛、溫。具有化濕健胃,溫中止嘔,行氣寬中的功效。取白豆蔻10~12g,水煎服,可除醉酒引起的嘔吐。

(10)白茅根

性味甘、寒。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作用。取白茅根15~30g,水煎服,可解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