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說,名方即“著名的藥方”。在中醫藥文化和臨床診療實踐中,名方是重要的實體,可以說名方是方劑海洋中閃閃發光的明珠。名方因其獨特的文獻價值、理論價值、應用價值、開發價值而成為臨床、實驗、科研的重要內容之一。
縱觀古今名方,其來源包括古代驗方、經典方劑和代表曆代名醫學術思想的原創方劑,也有部分名方非出名醫之首創或名著之首載,個別名方甚至以秘方、偏方、奇方的形式隱藏於醫藥學之外的載籍中或流傳於民間。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疾病譜的變化,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日益豐富,大量的名方在應用中產生,也有一些名方在散佚消亡,某些名方因地位變化而喪失名方地位,有些普通方劑一躍而成為名方。盡管人們對名方的界定不一,但名方手眼高明凝聚智慧,必定是驗方、良方、妙方,能反映中醫藥理論而不同於偏方、奇方、雜方,已普遍應用超越地域而不同於禁方、秘方、祖傳方,用之有驗超越時域而不同於普通方、無效方、死方。故判別名方的標準應具備以下4個條件:
1.理論性:組方嚴謹,配方精當。如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術、白芍、茯苓、煨生薑、薄荷、炙甘草),疏肝解鬱,健脾和營,為肝鬱血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由於肝為藏血之髒,性喜條達而主疏泄,體陰用陽,故肝氣鬱結失於條達,必耗傷陰血,肝體失養,則肝氣橫逆犯脾傷胃,加重了脾虛運化無力之證。本方用柴胡疏肝解鬱,又有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且當歸芳香辛散、味甘緩急,與白芍酸甘化陰,佐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煨生薑溫胃和中、辛散得緩,薄荷收腠理散鬱熱。如此配伍,既疏肝又治脾,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既治氣鬱又治血虛,立法全麵,用藥周到,故為調和肝脾之名方。
2.實踐性:療效顯著,可重複性好。如我國中藥界五大保密配方之一的華佗再造丸(當歸、川芎、冰片、五味子、紅花、天南星、馬錢子等),活血化瘀,化痰通絡,行氣止痛,用於瘀血或痰濕閉阻經絡之中風癱瘓、拘攣麻木、口眼NFCB3斜、言語不清等,以及缺血性中風、中風後遺症、胸痹、頭痛、眩暈、風寒濕痹均用之。自1997年走出國門以來,連續多年成為出口第一品牌,成為腦血管疾病的臨床主流用藥。
3時代性:傳承沿用,經久彌新。如升丹(水銀、火硝、白礬),以毒拔毒,祛腐生肌,用於癰疽潰後,膿出不暢,或腐肉不去,新肉不生。在魏晉煉丹術盛行之時,升丹曾作為內服或外用。現代外科普遍外用,適應證有蜂窩織炎、癰、乳房纖維腺瘤、膿毒敗血症形成之膿腫、慢性骨髓炎、體表惡性腫瘤、梅毒下疳等疾病。這種煉丹術傳到歐洲,成為製藥化學發展的基石。但是,升丹畢竟含有毒性成分汞,醫藥管理部門對升丹的生產標準、儲存方法、適應證和禁忌證、用法用量、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都進行了規範,為使用了2000多年的名方升丹賦予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