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火之道,終現火麒麟(1 / 2)

上回說到天浩吞服血菩提,在淩雲窟核心地穴之內開始了他感悟火之道的旅途。

隻見天浩在地穴的中心火池邊上身體懸空而起,感覺像是沒有重力一樣,周身上下都是被火屬性靈力包圍。見其麵帶微笑自然從容,好像是有什麼高興的事情一樣在空中盤膝而坐。

天浩這時腦海中毫無雜念,抱元守一在那裏感悟著血菩提給予的那份火中的精華,感悟著周圍火屬性靈力以及火池中的那充斥在天地間的火之道。

何為火?

在天浩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這個問題,而他腦海中瞬間想起的答案是:火是物質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現象,散發出的光和熱,是能量釋放的方式。

火焰中進行著強烈的氧化反應,可以隨著粒子的振動而有不同的形狀,火焰上方的高溫部份是以等離子(第四態,類似氣體)的形式出現。火必須有可燃物、燃點溫度、氧化劑三項並存才能生火,缺一不可,根據質能守恒定律,火並沒有使被燃燒物消失,隻是通過化學反應轉變了被燃燒物的分子型態。

......

這是天浩前世書本上學到的解釋,他之所以到現在還能記住這些理論可是跟天朝的“素質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老師對於學生的教學就是對其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將一大堆的理論直接灌輸給學生讓他們都通通背下來,然後在考試中填寫下老師給出的所謂的標準答案。天浩就是被其填鴨過的學生,他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老師講課時的情境,真的是讓無數學生痛苦而又快樂著呀!(光影就是這麼過來的,真的很痛苦,但是當考到一個很理想的成績時又很快樂!就是畢業之後感覺這些知識真的不會用呀!)

但是這些東西對於領悟火之道真的用處不大,何為火?火的屬性有什麼?這種種的疑惑充斥著他的腦海之中。

在天浩的身體裏突然一股火熱的暖流從全身向他的識海之中彙聚,其識海好像是開了鍋一樣,感覺其中的靈識沸騰不由自主的發散了出去。

天浩這是的腦海中出現的暖流像是一盆清水一樣讓其冷靜了下來,靈識散出之後,他就感覺天地間萬事萬物都在其中,空中散發著天地五行靈氣,而五行靈氣又在相互交融相互克製,這一幕正是天地間不斷進行的陰陽五行運轉:

“天地分陰陽,萬物化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萬事萬物皆由此來,而五行順則相生、逆則相克。”

......

這些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之說,在天浩的腦海裏開始成形。他試圖在這裏找到自己心中“何為火”這個問題的答案。

而這時的他的腦海中不由的開始流過了深藏在自己記憶深處的一些記憶。

“前世小時候在孤兒院裏,院長爺爺那慈祥的眼神;上學後那些兄弟的友誼;初戀時那溫馨的微笑;學習古玩的時候師傅那點點滴滴的關愛;在網上時和那些同是風雲迷的網友侃侃而談......"

天浩的心中流淌著這些像是蒙太奇一樣剪接到一塊的前世點點滴滴。而今生父母的關愛,管家的慈祥,鬼叔的寵溺等等都是那心中最美好的東西。

他的識海中對五行、對火之道有了另一層的含義:

“自然界中的五行循環乃是天地間的大五行之道,而人類的感情同樣有著五行屬性”

“木-曰“曲直”。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禮,就是為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曰“稼穡”。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曰“從革”。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曰“潤下”。人聰明,並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於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火是代表著禮,但不迂腐,謙讓謹慎,敬上但是不能欺下瞞上。要敬重守禮,但不做作表麵,這些都是發自內心中的尊敬,骨子裏的禮儀。”

......

天浩領悟出了人性五行代表著,仁、禮、信、義、智,這五種人類高尚的品質,如果不能做到的話,根本就無法理解自然中的大五行,這種小五行之說同樣促進著人類的發展。

當他悟通了這些的時候,之前圍繞著腦海中的問題再度出現: